探新路 增动能 助推高水平发展西城区持续扶持区级创新工作室


  是显著的四大特点。短短几年,全区市区两级职工创新工作室发展近50家。创新工作室,既让劳模、大都工匠等领军人物的智慧和技能优势得到充分的发挥,聚能联智,同时推进文物保护、科学技术创新、老字号、信息通信、医疗健康、服饰、非遗、电商等多个领域的科技成果推广转化。

  相比以往,2021年评选申报工作室的数量为历年来最多,所申报的创新项目科技含量明显提升,填补了一些技术领域空白。2021年参评的工作室都紧扣西城发展定位、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机遇、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蓝图,围绕各自的生产经营活动,破解技能人才教育培训和工作中的重点、难点问题,碰撞凝聚成科技、文化、服务、管理创新成果,均为对企业转型升级、技术革新等具有积极推动作用的项目。

  2021年区总工会着力营造有利于创新实践的发展环境,通过多种方式扶持区域创新发展力量,包括走进企业召开现场推进会,线上线下开设传承课堂,举办技艺技能大赛,搭建平台组织交流等,扩大创新工作覆盖面,释放职工创新活力。为了突出职工创新工作室的引领性和示范性,区总工会将评选标准侧重在定位准、破解精、聚力强等方面,领军人物尤其要积极发挥排头兵的作用,凝聚年轻、专业力量开展课题攻关。

  2021年的评选还增加了现场考察环节,区总工会对申报工作室逐一进行当地考验查证,仔细地了解工作室的软硬件设施、发展前途等,并结合专家评审成绩,最终评选出19家2020年度区级职工创新工作室。对认定的区级职工创新工作室,将会按照《西城区职工创新工作室管理办法》对其后期运行、项目结题验收、助推资金的使用等做监督与管理,使职工创新工作室成为推动企、事业单位技术技能强化的“助推器”,培养职业技能人才的“加油站”。

  主导申请著作权,开发名医验方,获得多项专利,创新品牌项目,填补智能市场空白,聚力智慧生活生态服务平台建设,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这些都是西城近几年“创新+”榜单上的显著成果。

  近几年来,西城区评选的职工创新工作室在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培养新时代技术人才、引领职工践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理念等方面突出示范性和引领性,创新工作室的人才集聚效应和创新聚合效应得到充分彰显,一大批技术成果、操作方法被大范围的应用,促进了区域经济、社会效益明显提升。多个方面数据显示,目前全区共有7家市级职工创新工作室,34家区级职工创新工作室,分为科技、智能、教育、医疗、非遗、餐饮六大类。工作室领军人中有11名市级劳模、5名西城大都工匠。同时,依托工作室,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高技能人才队伍正在西城区发展壮大。

  在持续开展评选认定工作室的同时,区总工会职工技能交流创新中心整合资源着力打造创新样本。2021年9月,创新中心与北京大学创业训练营、首都师范大学科技教育培训中心签订《技能创新合作计划书》协议,两所高校将为西城区职工创新工作室提供定期指导,双方约定发挥科研优势和人才优势,扩建创新型平台,探索利用校企合作培训资源,挖掘技能技术实践新途径,加速推进科技成果转化,激发创新活力。

  匠心筑艺文保修缮创新工作室,是德源集团旗下最新获批的区级职工创新工作室,团队于2021年10月14日代表西城区参加2021年北京市职工职业技能大赛古建筑工竞赛活动,推进古建修缮技艺传承和古建修缮技术攻关。

  匠心筑艺文保修缮创新工作室于2019年成立,目前共有10人,涵盖集团内木作、瓦作、制图、彩绘等各领域技术骨干,有2名2021年“西城区大都工匠”,先后参与了鼓楼西大街街区整理与复兴计划项目、恭俭胡同三官庙、庆云寺、三清观、平安大街环境整改治理提升项目(建筑立面修缮)及李大钊故居修缮等国家级、市级文保古建修缮工作,完成多项技术攻坚与科研创新。今年成功申报区级职工创新工作室后,不仅在创新项目助推中获得资金支持,同时让古建技术创新链越连越长。工作室成立以来,聚焦老城风貌保护,在行业领域内引领文保古建修缮向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方向迈进,同时通过各类技能、安全环保等讲座培训,指导减少材料损坏和返工率,节约工程成本。

  工作室领军人物是老工匠李东风的新身份,作为北京查房状元木作传人,李东风对于创新工作室攻坚的技术难题、参与交出的老城更新、古建修缮成果,备感欣慰。“在一项国家级文物修缮工程中,有一面墙要用到‘北京灰’的颜色,究竟要多深多浅,大家意见不同,最后拿来一块清朝官砖相比对调出了一致认同的颜色。这样的一块砖留在院墙中,被当作文物保护起来,结合了老工艺新制法,我觉得特别好。”

  李东风说,干了40多年古建修缮,在街巷中天天与老百姓接触,天天与文物打交道,一块砖一片瓦,看到拿到摸到的老物件都特别宝贝,需要规范施工和管理。“这两年我们着力提高实施工程人员的古都风貌保护意识,带头对他们进行实施工程理论与规范操作培训,有了懂理论、懂规范的‘工匠’,有了真抓实练培养起来的‘工匠’型管理者,古建保护修缮队伍实力就整体提升了。”李东风说,“老城风貌保护一直持续在做,现今靠集体力量和智慧能做到最好了。”

  地安门外大街105号的原始建筑是一栋简易楼,楼体破旧且与中轴线风貌不符,为了原汁原味地还原中轴线历史和文化风采,工作室成员多次走访前门商业街和琉璃厂,当地考验查证、采集素材、现场研究,找文物查图片,走访街坊老客,尽可能完整还原商业门楼油饰,目的是想遵循古建技术方面的要求,把各种工艺细节精准化,把核心区数百年老街老楼通过更新、还原展现出新风采,让老物件穿越时代有了更强的生命力,也树立新示范新样板。

  最让李东风高兴的是,古建修缮技术后继有人,而且越来越有含金量,工作室中年轻骨干都是三十来岁正当年,传承磨练了一手好技术,能推进集团发展,在区域行业也能起到示范引领作用。目前成员正积极筹备工作室自媒体古建筑技能传播项目,计划以短视频的形式制作节目,通过轻松的对话、趣味的典故、动态的效果,直观介绍古建筑;未来还将摸索“古建文保”的直播,与行家里手交流,与老百姓面对面传播历史背景和文化名城复兴中的古建保护与文化特色。

  老字号百岁庆生,新学徒集体学艺,二友居第六代传人毛雅军与徒弟们握紧了新老传承创新接力棒,在社区一线为老字号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增味添色。

  重点布局社区简餐和家庭餐桌是北京华天控股二友居近年来的主要定位。毛雅军说,二友居以社区门店居多,老字号创新工作室也由此身兼多职,既是研发室也是练兵场,重点在推进面食技艺传承、产品创新,技艺人才教育培训上发挥作用。

  作为二友居技术督导,毛雅军很看重食客的点评。“很多老顾客来老字号就为了吃一口老味道,这一口传承百年的味道里饱含着很高的技术上的含金量。当年老师傅们用料都是凭感觉一把捏,对于新学徒来说要明确用料标准与操作规范才能更好地学习掌握。就需要通过数十次甚至上百次的实验、调制、对比,把百年传承的面点制作技艺定量化、标准化、规范化,让新人更易上手,让门店的产品标准化,也能让老街坊品尝到记忆里的老味道。”就说二友居的招牌肉饼,160克面包裹200克馅,肉饼直径22厘米左右,饼皮薄如A4纸,面和水的黄金配比,这一些数据都是通过实验得来。并且要在保留原有口味的基础上,对操作细节来优化。“像改良和面工艺,随季节调整面水比例,能让蒸出的包子口感更好,晾凉后的包子皮不会硬,汤汁不会被面皮吸收”。一口好滋味里饱含着太多的细节和工艺。

  与此同时,应对市场需求,结合社区居民生活方式与消费习惯的改变,创新菜品、适时推出时令节气小吃是创新工作室的另一大重任。在疫情防控期间,毛雅军利用专业相关知识与开发团队一起,每月新添一道健康菜品,通过二友居的社区门店予以推广,丰富了菜品品种;指导加大半成品营销,增加外卖外带服务,对接社区需求,响应疫情常态化防控要求。

  20多年来,毛雅军始终秉承工匠精神,在菜品的研发上持续革新、优化、创新,创新工作室的创建更为他增添了工作动力。毛雅军说,工作室目前有成员5人,其中高级技师1人,高级工4人。通过创新工作室的研发与磨练,年轻学徒能以标准化、规范化的方式学习到老师傅的实践经验,这种新型传承模式既确保老技艺的有效传承,还通过考核评比等方式激发学员发挥个人创新潜力。“在工作室月度培训中,现场教学和操作点评能帮助学员找差距,互动交流还能碰撞灵感。我们还定期组织技术比武和创新菜品比赛,将优秀作品推向市场,这大大激发了年轻学艺人的创新热情,也满足了顾客们的尝鲜寻味需求。” 2021年夏天推出的“XO芝士鱼排”和“宝藏卷卷”,结合了中西技艺,在北京华天控股旗下的8个二级品牌公司做推广售卖,受到好评。

  西城老字号高质量发展的示范性突出,一直是引领时代消费潮流的佼佼者,毛雅军认为,立足社区,需要更积极汇聚合力,传承不守旧,创新不忘本,应对变化满足需求。据悉,北京华天控股近年来在传承经典技艺的同时很看重创新发展工作,成立烹饪技术研究院,设立100万元菜品创新基金,推动老字号焕发新活力,适应新消费需求。

  许彭龄名医传承创新工作室,从多角度总结名老中医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开发名医验方,将学术思想转化为临床诊疗规范。

  许泽玮创新工作室先后主持多个省部级以上项目,荣登北京非公有制企业百强榜科学技术创新和社会责任榜单,主导申请软件著作权102个。

  李文娟工作室,2002年成立以来获得多项专利和软件著作权,实现了现场总线主站技术的国产化;开发了完全独立自主的协议芯片,打破了国外的垄断。

  瑞蚨祥非遗保护工作室,成员9人,注重传播老字号文化和工匠精神,创新露红烟青、龙章凤姿等服饰项目,长期进行非遗技艺展示推广与培训活动。

  杨亮创新工作室研发的警务智能分析应用系统将填补国内公共安全人员警务智能分析应用软件市场的一项空白。

  王果儿创新工作室已开发形成以“设计服务+设计交易服务”为核心的设计数字化工具专业服务平台体系。

  郝冬妮创新工作室针对以建工领域结构类无损害检验测试中的先进的技术预研、前沿科技探索为目的,最大限度实现科研成果转化成生产力。

  园林废弃物处置创新工作室,2020年实现了将每年2万吨左右园林废弃物经过科学处理形成的有机质反哺土壤8000吨左右,促进区域绿色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