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城四台甫楼!个个国家级!
- 2025-01-12 23:01:56|
- >花木租摆
春秋楼,又称麟经阁,是关帝庙内最高的修建,因其关公生前喜读《春秋》而得名。这座楼建于明万历年间,后在清同治九年(1870年)重建,楼高约23米,面宽七间,进深六间,是一座典型的清代楼阁式修建。
春秋楼的修建风格共同,结构奇巧,其最大的特色在于其悬梁吊柱的结构,给人以海市蜃楼的感觉,是国内古代修建中选用这种制作方式的仅有实例。
春秋楼的二楼设有108个隔扇门,标志着清代所辖的108县,而36级楼梯则代表着其时的36州府。楼内塑有关羽夜读《春秋》的坐像,绘声绘色,展现了关羽的儒雅与威严。
春秋楼的藻井规划也极为精巧,特别是其两眼倒悬的“菊花藻井”,这种藻井结构在全国极为稀有,展现了古代修建师的才智和技艺。
鹳雀楼,又叫鹳鹊楼,坐落运城市永济市蒲州镇。该楼始建于北周时期(约557年至580年),后在元初(1222年)因烽火焚毁。1997年12月始重建,2002年10月1日正式对游客敞开。
重建后的鹳雀楼为高台式十字歇山顶楼阁,外观三层四檐,内部为九层运用空间,并设有电梯和楼梯以安排笔直交通。整座楼阁分为台基和楼身两部分,总高度达73.9米。
鹳雀楼的油漆彩画选用了失传的唐代彩画艺术,是国内仅有选用唐代彩画艺术等候的唐代修建。2003年,鹳雀楼获得了我国修建工程质量最高奖——鲁班奖,并在2004年获得了我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
鹳雀楼不只因其修建价值而出名,还由于一唐代诗人王之涣诗作《登鹳雀楼》而名扬中华。“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描绘了北方地区河山的澎湃气势和绚丽现象,使得鹳雀楼成为了我国文人墨客登高赋诗的名胜,王之涣也因此诗而名垂千古。
秋风楼坐落运城市万荣县荣河镇,这座楼因其丰厚的前史故事和宝贵的文明遗产而有目共睹。秋风楼坐落后土祠正殿后,后土祠是祭祀后土圣母的崇高之地,自汉文帝时期始建,到汉武帝时正式立祠。
秋风楼因楼上藏有汉武帝刘彻的《秋风辞》碑而得名。刘彻曾五次巡幸河东,元鼎四年,他在后土庙祭祀时,正值晚秋,汾河舟中欢宴群臣,大方高歌,写下《秋风辞》。
秋风楼创立时代不详,因黄河吞没,曾于清代康熙、同治年间重修,现存修建为清代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重建。
秋风楼的修建构造蕴含着丰厚的前史和文明含义。其两边下方精雕的28根吊柱标志汉武帝的云台28将,上层的十字歇山顶有36个挑角,标志隋末瓦岗寨36兄弟,每个玻璃挑角上还装有五颜六色琉璃武将形象,合计108个,标志梁山的一百单八将。这一些细节不只展现了古代工匠的才智和技艺,也反映了其时的前史背景和文明内在。
秋风楼不只是古代修建的精品之作,也是后人思念前史、感触文明的重要场所。它静静地矗立在黄河岸边,见证了很多前史时间,成为了运城市甚至整个山西省的重要文明景点之一。
飞云楼,坐落运城市万荣县西大街8号万荣东岳庙内,是我国纯木质楼阁修建的代表作,被誉为“中华榜首木楼”,与佛宫寺释迦塔一同被称为“南楼北塔”。关于飞云楼的称号由来,并无切当的前史记载。但因其修建挺拔,檐角高翘,给人以腾空欲飞之感,故得此名。
飞云楼坐北朝南,平面呈方形,明三层暗五层,高23.19米,十字歇山顶。楼身斗拱布满,形状极富改变,犹如云朵簇拥,又如鲜花怒放,檐角高翘,给人以腾空欲飞之感。
楼顶饰有黄、绿、蓝色琉璃瓦,更显金碧辉煌。全楼共有斗拱345组,形状改变多端。
1988年1月13日,包括飞云楼在内的万荣东岳庙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发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飞云楼是一座具有深沉前史背景和文明底蕴和共同修建风格的古修建,是我国古代修建技艺的杰出代表,也是游客了解和研讨我国古代修建文明的重要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