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眼千年 古城正“青春”


  古运河穿城而过,孕育了5.09平方公里的广陵古城,这是扬州历史建筑保存最完好、文化渊源最深厚、古城生活气息最浓厚的区域,也是扬州古城保护更新的主阵地。

  走进东关街,品茗、看戏、尝美食,享受视觉和味觉的双重盛宴;走进皮市街,探店、打卡、逛市集,尽享充满烟火气的“文艺范”;走进仁丰里,穿汉服、赏美景、做文创,开启跨越时空的“非遗之旅”……如今,广陵古城一年四季游客如织,各地游客争相前来品味心中的“诗和远方”。

  近年来,广陵区牢记“让古运河重生”的重要使命,围绕打造古今辉映示范区目标,坚持“小尺度、渐进式、微更新”理念,全力打造古城保护更新的“广陵样本”,推动古城在保护中传承、传承中创新、创新中复兴,不断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广陵路316号,是扬州市第一家专业电影院苏北电影院的地址。经过半年精心改造,苏北电影院终于迎来重新亮相的时刻。标志性的“苏北电影院”五个大字已出现在建筑顶部,勾起“老扬州”的美好回忆。

  据了解,苏北电影院改造注重保持原有建筑的风格和特色,力求还原20世纪60年代“老苏北电影院”的风貌。改造过程中,根据“原址、原貌、原高度”原则进行设计,对主楼做加固、改造和修缮,恢复了东侧小楼。外墙采用大理石铺装,标识与老版如出一辙,力求展现其独特的时代魅力。

  进入新世纪,广陵古城在现代化城市形象面前渐显“老态”,基础设施陈旧、公共服务缺失,古城更新,成为当代扬州人的使命。广陵古城更新始于本世纪初,以彰显古城风貌、便利居民生活为目标,在修缮保护各类历史建筑的同时,补充提升水、电、气、路等公共基础设施。

  “我们经过实践摸索,从成功中总结经验,从挫折中汲取教训,用新模式维持古城发展的完整脉络。”广陵古城党工委相关负责的人介绍,如今古城的“更新图谱”越发清晰,按照保护、传承、发展的原则,采用“留、整、改、拆、加”工作法推动。在修缮保护原有建筑,维持城市文脉、肌理、风格的基础上,原广陵小学地块、原苏北电影院地块、绿杨旅社、卞宝第故居、张联桂故居、“扬州教案”旧址、东岳庙、辛园等23个修缮更新项目相继启动。同时植入城市IP、引入适宜产业、建立培育机制,推进非遗一条街、老字号集聚区、“烟火气”街巷建设,将广陵路、皮市街、仁丰里打造成各具特色的文化旅游街区,与东关街形成相互连通互动,打造可复制、可示范、可持续的古城文旅高地。

  去年,位于广陵路248号的梅花书院,经过修复改造后再放光彩,已成为扬州城区新的文化打卡地。同时,它更以“扬州书院博物馆”的身份,向前来打卡的市民游客展示一座城市数百年来延续不断的文化内涵。市民杨青是梅花书院的常客,她经常带孩子前来感受这里的“书香”。她说:“历史遗迹会‘讲话’,梅花书院积淀了浓厚的文化精髓,向我们讲述扬州古城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故事。”

  每到节假日,仁丰里小剧场、东关街冬荣园小剧场、皮市街“芍药园子”书场里就坐满了市民游客,一盏茶、一碟糕、一场戏,大家沉浸式感受古城深厚的文化渊源。据介绍,三条历史背景和文化街区上的小剧场,以扬州传统非遗为基础,定期演出评话、扬剧、弹词、昆曲等非遗节目,如今已成为市民休闲、游客打卡的最佳选择。

  文化是古城的“根”与“魂”。为让历史文脉从古城肌理中“走出来”,近年来,广陵持续挖掘文化、注入文化、重视文化,发挥扬州剪纸、古琴艺术、雕版印刷、扬州弹词、扬州清曲等文化内涵,引进非遗传承人进入街区,植入文化创意、非遗传习、展示销售等新兴业态,开展沉浸式、互动式旅游,让非遗为街区“代言”,为美好生活“发声”。

  “我们常态化开展古城保护日活动、仁丰里民宿文化节、皮市街文创市集等文化旅游项目,彰显千年运河之都的文化魅力。”广陵古城党工委负责人说。

  今年“五一”假期,来自北京的大学生吴诗妍在仁丰里非遗风物集市上,跟着非遗传承人体验了杖头木偶、扬州清曲、剪纸漆扇,品尝了扬州包子、千层油糕,还亲手制作了中华老字号谢馥春的鸭蛋粉。吴诗妍连声称赞:“非遗与美食相融、传统与现代碰撞。我在最美的季节、最美的地方,留下了最美的记忆。”

  同样,在皮市街的文创集市上,来自上海的游客吴俊全家乘兴而来、满载而归。“我们身穿汉服打卡文创,吃喝玩乐购多元体验,从一条街看一座城,古城文化触手可得。”吴俊说,在历史厚重感与时代年轻态中寻求碰撞与交融,用创意让老街永葆青春,这点皮市街做得很好。

  “浓郁的文化气息彰显古城亮色。”广陵古城党工委负责人说,在富春、谢馥春、大麒麟阁等23家“老字号”基础上,随着浮生记、边城书店、泠音阁等新生代知名文化品牌入驻,广陵古城迅速成为“网红打卡地”,集聚了各类商户数百家、吸纳就业数千人、日均客流量过万,已成为扬州最具人气的文旅板块。同时,古城以文化“出圈”,频频登上央视《新闻联播》《新闻30分》等栏目,为古城聚人气、招财气营造了良好氛围。

  今年以来,“广陵有盐”文化街区火爆“出圈”,登上大众点评扬州观光街区好评榜榜首,成了外地游客争相打卡的“新地标”。

  “广陵有盐”文化街区于去年9月28日正式开街,作为古城“最年轻”的街区,围绕“盐商文化+精致传统生活区”定位,坚持“小尺度、渐进式、微更新”理念,对旁边的环境进行更新整治,对二分明月楼、贾氏盐商住宅、四岸公所等文保建筑进行修缮保护和活化利用。

  “街区内的高层建筑原是广陵小学教学楼,设计师借鉴何园中西合璧的建造灵感,为楼体加设中式回廊,并运用大量新中式元素改造外观内饰,让新旧空间交织碰撞。”广陵文旅集团招商运营部负责人陈逸倩介绍,将原有的校园建筑巧妙融入古城风貌,“广陵有盐”文化街区开街不久就成为“网红”。

  让历史文化从“活起来”“走出来”到“靓起来”,是广陵古城保护传承利用运河文化遗产的生动实践。

  近年来,广陵多措并举,利用科学技术手段保护文保项目,推进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利用蚕种场旧址建成大运河与海上丝绸之路展示馆,利用汪氏盐商住宅建成大运河盐商文化展示馆,利用卢氏盐商住宅、丁氏马氏住宅建设中国淮扬菜博物馆和扬州民间传统文化体验区,利用史可法纪念馆打造廉政文化教育基地,以马可·波罗纪念馆为纽带,打造中意文化交流平台。

  扬州文化学者顾风认为,通过“古建筑+小剧场”“古建筑+淮扬菜”“古建筑+博物馆”“古建筑+民宿”等文旅新业态的创新融合,越来越多闲置老宅与历史建筑被活化利用,散发出独特的文化魅力。

  作为全国首批历史背景和文化名城之一,扬州自古有“中国巷城”之称,广陵古城分布着大小传统街巷500多条,仍有8.5万原住民。在广陵古城,有一种文化叫“我家大门常打开”:仁丰里街区的原住民杜菊香,自掏10多万元将自家老宅改造成“古城小剧场”,用一场又一场的免费戏曲演出,带领游客进一步探索扬州文化;“最美庭院”主人张清打造花墙,每天化身义务导游,为游客讲述古城文化故事;每年6月,仁丰里91号门前天天都会摆出一筐枇杷,供游客“尝鲜自取”……

  “人是街区、建筑中最重要的元素,把原住居民留下,老街才有灵魂。”顾风表示,让居民享受街区改造的成果,居民才会留下来,才会更好地传承古城文化。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广陵争当把古城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的“三好生”,用“护其貌、美其颜、扬其韵、铸其魂”的理念,让这座古运河畔的历史古城持续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通讯员 广萱 记者 陈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