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破解古建保护“瓶颈”进行时……


  时隔一年,古建筑保护情况如何?连日来,山西晚报记者正常采访了山西文物部门和相关机构,得知山西众多古建筑已得到妥善“照料”,且原先制约保护工作开展的资金、技术、保护覆盖面等方面的“瓶颈”正在取得突破:财政安排上亿灾后抢险修缮资金、使用政府债券保护低级别文物提上日程、专项基金运转顺利、为古建搭雨棚、防雨防草实验正在进行……

  山西古建,全国知名。据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多个方面数据显示,山西有不可移动文物53875处,其中古建筑就有28027处,约占总数量的52%。

  古建保护,本来就是与时间赛跑,但一场暴雨,让保护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时候。

  “从政策到资金扶持,这一年,文物部门和相关保护机构,一直在为古建筑保护不停奔走。”山西省文物局相关负责人在接受山西晚报记者正常采访时表示,去年10月暴雨过后,省财政很快安排1.25个亿用于灾后文物抢险修缮工作,截至目前,1191处受灾文物中,有221处完工,196处正在实施,140处编制完成修缮方案或者抢险计划,64处正在编制修缮方案或者抢险计划,32处通过养护来排除险情,其余538处计划在三年内排除险情。同时,腾讯、字节跳动公益基金分别向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捐赠1000万元,用于山西古建筑灾后修复工作。

  他介绍,经过山西省人民政府及省财政厅、省文物局的通力布排,省级文物安全监管平台将于今年年底建成运行,这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全省国家级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有任何安全问题,可以第一时间进行险情上报,便于监管和维修养护。

  另外,考虑到资金缺口巨大和我省各地市、县财政真实的情况,目前省政府已同意利用政府一般债券持续改善低级别文物保存状况。从2023年开始,省文物局将按照“政策上宏观支持、管理上微观推进”的思路,指导、督促市、县政府优先利用政府一般债券,分轻重缓急对低级别文物实施保护修缮工程、建设安全监管平台,用目标夯实责任,用管理抓好项目,用考核督促落实,确保“十四五”末,古建筑类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重大险情排除率达到100%,文物大市、大县安全监管平台建成运行;到2033年底,全省低级别不可移动文物重大险情排除率达到100%,县级文物安全监管平台全部建成运行并与省级安全监管平台实现联网。

  早在2020年,山西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联合省文物局共同设立了“三晋文明守望专项基金”,募捐而来的资金大多数都用在古建修复、文物保护宣传等工作。该专项基金负责的人介绍,从去年10月古建筑受灾后到今年年初,基金会共筹集700万左右的捐款,陆续投入到基层文保单位,对损毁古建做修复。“在这些捐款的拨付中,我们大多数都有一套很详细的流程。包括定向捐赠指定的古建筑在内,要先跟相关文物部门进行前期对接,请他们对需要修缮的古建筑情况做确认;其次由当地文保部门出示完整的修缮方案、图纸、预算和相关当地政府的批示,经过专项基金管委会核验完成后对资金进行拨付,到了完工阶段,还要对古建筑修复进行仔细的检测,出具验收报告。”该负责人说,这些修缮资金的使用情况还会分阶段进行公示,以此来确保基金使用的公开和透明,保证资金使用流程的合法、合规和安全性。截至目前,由基金会出资修缮的古建筑中,有两个已完成修缮工作,还有两处古建正在对接中,剩余的古建也正在等待相关文物部门的甄选。“我们特别感谢爱心企业和爱心人士对于山西古建筑的厚爱,也一定不辱使命,将资金使用流程把控清楚,及时向大家反馈!”该负责人说。

  古建筑维修养护的费用比较高,就低级别文物来说,资金保障方面的力量比较薄弱,尤其是县这一级的文物保护资金,更是少之甚少,有了这些综合措施后,有望实现全等级保护,而不单单是高级别的文物古建才能得到修缮。

  山西古建,让每一个爱它的人心动,受灾之后风雨飘摇中的它们,是如此令人心疼。有这么一批人,在暴雨发生后,迅速付诸行动,为岌岌可危的古建筑搭建雨棚进行初步保护,为它们遮风挡雨。

  采访中,山西省古建筑保护协会秘书长贺大龙说,“山西是古建筑大省,可以说村村都有古建筑,各个保护级别的都有。这次受损非常严重的是保护级别低的古建筑,比如市保、县保,有些甚至未达到保护级别,但非常有价值。在无法第一时间安排维修资金的时候,先搭建雨棚来解决燃眉之急,减少自然灾害对古建筑的伤害,是最有效的办法。”据了解,目前全省已经搭建保护棚200余处,花费近千万。这些雨棚,由山西省古建筑保护协会的会员单位和省内外相关企业出资捐助。“山西古建存量全国第一,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是比较切合山西实际的,这也是对山西开展‘文明守望工程’的积极响应。”贺大龙说。

  王晋君,现在人们叫他古建筑的“搭棚人”,他是山西一建集团有限公司文保修缮分公司经理,这一年来,他和员工们频繁奔波在全省各地,就为了给古建筑量身定做属于它们的“护身棚”。

  “根据山西省文物局提供的相关名录,我们会实地勘察,确定古建筑搭棚的规格。”王晋君告诉山西晚报记者,搭棚工作分为两种,如果是受损严重的古建且已列入当年的修缮计划中,就会搭设施工大棚,既可以为古建筑起到临时遮挡庇护的作用,也能便于施工队进驻时迅速投入工作,节省成本。如果古建筑现状尚可,就会搭建彩钢棚,起到防风、防雨、防雪的作用。“古建筑都是木质结构,最怕漏雨,一些破损的朽木还特别怕大风,搭上雨棚后,确保其在3—5年内维持稳定性,能够有时间去等待修缮。”

  多年从事古建筑修缮工作,王晋君深知这项工作的艰难和不易,古建筑要修旧如旧,只有尽可能地保护它的原生状态,才能挖掘其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建筑价值,作为施工方,他们也希望尽可能多地把建筑本体中留存的历史保留下来。

  因为热爱,所以用心。在搭棚过程中,王晋君和同事们深入长治、晋城、临汾等县市,或在杂草丛生荒废的村落,或在人迹罕至的山头,与古建筑面对面。“我们不单单是搭棚子这么简单,比如有些古建筑屋顶上很破烂,荒草很多,我们一般都会先清理再搭棚子。就像那些荒废的院落,也都会先把院子进行清理后再施工。”王晋君说,这么多年跟古建筑打交道,早已有了感情。古建修缮是一项值得传承的工作,虽然伙伴们的工作量增大了,但却有意外“惊喜”。“比如在清理过程中,你会发现古建筑中的瓦当,以及一些散落在垃圾堆里的雕花雀替……这些古建筑构件,是非常珍贵的历史遗存,我们就会放在特定的地方,便于后期修缮团队将这些构件重新复位。”

  “古建筑特大暴雨模拟系统已完成100小时的实验,实验结果十分可喜,实验证明只要古建结构坚固,屋面灰背配方科学,瓦作工艺到位,可以经受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大雨考验……”这是最近晋城市文物保护研究中心主任张建军发在微信朋友圈的一条消息,寥寥数语,难以按捺激动和欣喜。

  去年的特大暴雨,晋城市36处国保单位、30处省保单位,192处市、县保单位,几百余处尚未定级文物建筑不同程度受损,部分古建屋面漏雨,梁架塌落、墙体鼓闪,彩塑、壁画等附属文物也连带受损。此时,晋城市文物保护研究中心刚刚成立不久,面对眼前的一片“惨状”,包括张建军在内的晋城文博人痛心疾首。随后,晋城市政府和晋城市文旅局强力支持,由晋城市文物保护研究中心牵头,不仅为古建“撑伞”,还开始为它们“把脉治病”。

  找到古建筑“病根”才能做到有效防治,张建军和同事们经过大量走访调查发现,古人修房子,都会用到泥土,可是大自然的泥土中有草籽,那些杂草草籽春天发芽,夏天生长,造成了屋面瓦当的损坏。遇到下雨天,雨水还会顺着缝隙滴落到梁架上,久而久之建筑本体就会受到威胁。张建军说:“古建修复不能多折腾,但凡建筑本体破损,就会遗失很多文物信息。再则,古建修复讲究修旧如旧,如果我们能找到‘病根’,通过实验找到符合山西本土古建筑屋面的防水做法,就能在最大限度保护古建的同时,节约维修成本,减少对树木的使用,形成良好的生态效应。我们的期望是,只要对古建筑修复一次,就能确保它再健康地存世百年甚至千年。”

  顺着这条思路,保护中心员工分工合作,有人针对宋代编著的中国古代第一部建筑工程官方著作《营造法式》,研究建筑各部分的施工方法和工序、用料规格和配方成分,以及砖、瓦、琉璃的烧制方法;有人寻找古代的成功案例。在阳城县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东岳庙内,有一块《重建东岳庙记》,上面刻有古代工匠在庙宇维修、养护方面的心得,实验人员得知后迅速对碑文进行整理,发现对时下古建修缮和养护很有借鉴意义;有人则在民间找“隐藏”的匠人。他们走访一些工匠,向其请教修建房顶的“秘诀”,最后整理成7套修建方案,随后做验证实验。

  马艳芳是此次实验项目的参与者之一,她和同事们在国保单位青莲寺乳窦泉旁的合适区域,搭建了古建筑中常见的“悬山顶”“歇山顶”两种类型屋面的建筑模型,采用7种不同的苫背层(注:盖房子时,在草、席等上面抹上灰和泥土做成房顶底层)做法,并在屋顶上安装能调节水量大小的喷淋设备,只要一声“令”下,“大雨”“小雨”模式可以自动切换,不停喷洒。水量时而磅礴如瓢泼,时而细密如发丝,工作人员定时记录模型的温度、强度以及渗水情况,日复一日,大家都在等待“奇迹”。

  作为省内首创,“古建筑防雨防草实验”项目吸引了很多能工巧匠和文博大咖的关注,万荣工匠董养明专程赶到现场,讲述了自己在修复古建筑屋面时的一些心得;古建筑模型非遗传承人祁伟成也到现场建言献策。曾任山西省文物局总工程师,现任上海大学文化遗产与信息管理学院院长的黄继忠也提出,能够给大家提供实验室,为后期研究提供支持。工作人员还四处走访寻找能工巧匠,听说泽州县东沟镇的司丑富老爷子,师承本地师傅且技艺了得,张建军立刻前往,聘请老爷子担任实验项目的指导顾问……

  马艳芳介绍,7月14日开始对模型进行间接性淋水试验并统计喷淋数据,截至9月28日,累计喷淋110个小时,喷淋总量4326立方,每小时水量近1000mm。“我们工作人员在现场随时进行监测,最终有两种屋面苫背层的做法没出现渗漏现象。”说到这里,马艳芳的语调略有升高,“未渗水”这三个字,就是她和实验室小伙伴们要等的“奇迹”和结果。

  “建筑防雨防草实验第一阶段基本达到预期目标,但还远未结束,之后实验还会持续进行,在经历夏天淋水试验、春秋防草试验以及冬季霜冻之后,还需要取样本检验测试,结合实验室数据才能最终知道哪种材料及工艺既能防水又能防草,结论才会浮出水面!”马艳芳说。

  实验第一阶段结束后,张建军在朋友圈又发了一句话——“但愿古建皆安好,未雨绸缪正当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