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昱璇:她把古建筑当成“老朋友”理工版“林徽因”了解一下! 最美理工 • 人物
- 2024-08-27 00:34:49|
- >楼盘案例
一辆大巴车,驶在泥泞的蜿蜒小道上,行在断了线的淅沥小雨中。坐在车内的王昱璇,将头轻靠在后座上,眼睛望向窗外。窗外雾气弥漫,笼住了一个远方的轮廓。她此行的目的地是那个拥有古建筑的村落,她是来赴约的。
“老朋友,我又来看你了!”对着眼前这栋古朴而又斑驳的老建筑,王昱璇热烈地打了声招呼,算是叙旧的寒暄。面露满足后,她从工具包里有条不紊地拿出测量仪器,用笔指指纸上的测绘项目,仔细比对确认,然后开始操作仪器,完成上次未完成的测绘工作。
山间的雨后,就连风也是湿的,空气中的小水汽落在衣服上,还带来丝丝的凉意。她眉头微皱,娴熟地在仪器操作与数据记录的工作之间切换着,不想、也不能顾及到裤腿上粘着的新鲜泥土。
她知道,她所记下的这一些数据将转化为文献资料的一部分,重启着古建筑的文化大门,也铭记着自己的入骨热爱。
传统建筑是凝固的艺术,是人类文化的宝贵物质财富,作为学校古建筑保护团队土建学院超越工作室的负责人,土建学院2017级的王昱璇对待传统古建筑有自己独特的感情。“古建筑是凝固的历史,保护古建筑是时代赋予我们的永久性课题。作为有着五千年历史背景和文化的古国,我们的古建筑众多,但是保护现状却不容乐观。”王昱璇在谈及这一现状时十分惋惜。
秉持着对古建筑最纯粹的热爱,王昱璇在大学期间加入了超越工作室,立志要为我国古建筑保护工程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大学期间,她带领团队深入到乡村中去当地考验查证古建筑的保护情况,去到慈氏塔、淡江村、张谷英村等地完成32处古建筑的调研工作,收集古建筑历史资料15万余字,提供调研报告36份,协助施工方完成300多张修复设计图。这些数字将是滚动着的,它们将实现量的累加,甚至带动着质的飞跃,而这正是王昱璇为之努力,一直期盼的结果。
王昱璇在大学期间加入了超越工作室,立志要为我国古建筑保护工程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古建筑的魅力之大,大到足以让王昱璇初见动心。“第一次下乡调研时,因为没有提前准备好,乘车经过山区时,我晕车得厉害。但是当我站在那一栋古建筑前面的时候,顿时就被吸引,人精神也抖擞不少。我望着它,被它所承载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气息深深触动。”就这样,王昱璇开始了与古建筑的对话。
调研工作开展的艰辛是王昱璇所预见到的,实地走访调查的工作量很大,测量测绘古建筑及其周边地形的工作对精确度要求很高,与当地政府部门的协商、与语言不通的居民之间的沟通也同样需要技巧、寻求帮助。作为团队的负责人,对这支成立了13年的古建筑保护团队,王昱璇一直感觉自己有将它继续发展壮大并传承下去的责任。因此,在调研过程中她一直积极处理问题,始终团结和鼓励队员们开展工作,即使有时压力大到失眠,她也从没抱怨过。
对于网络上有些人对古建筑保护工作的不理解,甚至有人评论说文物保护工作是守旧行为时,王昱璇严肃地说:“时代是发展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历史就可以被遗弃。我觉得我的工作很有意义,我们留住的不仅是一栋楼,更是一份民族文化的记忆。”
她回忆了在调研过程中自己感触极深的一段经历。“两个月前,我们在一个革命老区巡查时,一位八十多岁的老奶奶得知我们是在开展古建筑保护工作后,激动地指着一间老屋向我们介绍说那是自己和母亲以前住的地方。她热泪盈眶地抓住我的手,一直在感谢我们保护了她儿时的家。”在那一刻,王昱璇感觉自己的付出都是值得的,自己所热爱并为之努力的东西是有意义的。能保护一代人乃至一个民族的记忆,她很自豪。
除了自己积极参加古建筑保护工作外,王昱璇在工作之余还向其他同学介绍团队工作,吸引更加多力量加入到古建筑保护工作中来。为了支持古建筑修缮事业的发展,她带领团队创意性地将古建筑修缮保护与互联网结合起来,售卖与古建筑相关的明信片、纸雕灯等文创产品,并形成产业链,将所获得的收入捐献给公益修缮事业,她所带领的团队也由此获得全国公益创业二十佳的荣誉。
王昱璇以一颗虔诚的心感受着古老的建筑,聆听着它们的故事,并将它们的故事继续传递下去。
连续三年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的王昱璇在老师们和同学们的眼中俨然是个学霸,勤学好思、谦逊上进、志存高远,这些词都是大家提到王昱璇时会联想的词,大家也都习惯将学霸作为她的代称。然而,王昱璇本人更乐于将自己定义为一个始于热爱、成于奋斗、终于热爱的学习者。
“在进入大学之前,我尝试参与了很多职业的实习,通过接触了解与审慎的思考,最终选择了工程管理这个专业,并且在大学四年中,我一直坚定地热爱着我的专业。”谈起专业选择的初衷,王昱璇的眼睛是发光的,她很庆幸大学四年能一直学习自己热爱的东西。
这一份对专业的由衷热爱驱使着她积极投身到各大相关竞赛中,去挥洒自己的汗水,去博得璀璨的人生。
备赛第四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大赛时,王昱璇和小组成员们废寝忘食,在工作室整理调研报告、收集并编写古建筑材料、制作PPT、修改答辩稿……有一次,忙到深夜了,饥肠辘辘的王昱璇与成员们才想起是时候去吃个饭了,正当大伙热火朝天地讨论着待会怎么犒劳自己时,教学楼紧锁着的大门给了他们一泼猝不及防的冷水,这下大伙只能面面相觑了,片刻的惊讶后,大伙也只能无奈地苦笑。再走回工作室吧!返回的王昱璇想着中午还剩下的一点米饭和塞进书包里的一点小零食,再看看这些面容疲惫却还在互相逗趣调侃的伙伴们,她的心里就涌起一股暖流。楼道清冷,工作室里的成员们却在有说有笑地分享着不多的米饭与零食,单纯地满足充饥的需要后,他们回到了各自的工作位置,就着彼此的陪伴打起十二分的精神,在灯下奋战。在这样的付出下,超越工作室“复辉古建,志愿同行”项目最终获得大赛金奖。“知道队员们和自己一起为热爱的事情而努力是一种难以言喻的幸福。”所以,即使是这些略显得窘迫的经历也被王昱璇珍藏在记忆中。
王昱璇在准备第六届全国高校BIM毕业设计创新大赛时,正是因疫情影响而无法复学返校的时候,但即使是这样,她依旧投入到了备赛中。因BIM设计对电脑配置的要求比较高,为了可以顺利完成作品,王昱璇在学院和带队老师的帮助下在网上租赁专业电脑,在家中紧张筹备参赛设计作品。备赛过程中,熬夜到凌晨两三点像是家常便饭,为了让自己和小组成员们坚持到底,王昱璇和小组成员们经常语音聊天。“我今天看完了几篇相关的学术文章”“大伙,我在试了好几种方法后,好像知道该怎么攻克那个技术难题了”“伙伴们,我今天自己学会了做一个糕点,味道不错的呢”……成员们在一起分享着自己这一天的新成果,聊聊最近自己生活中的趣事,用倾诉的方式缓解着彼此的压力,勉励共同坚持到底。功夫不负苦心人,王昱璇的团队作品最终获得大赛一等奖的佳绩。
在学习好和运用好自己的专业相关知识的同时,王昱璇还积极参加志愿活动,在大学四年期间她的累计志愿服务时长已达到300余小时,同时她也荣获学校2017年度、2018年度“雷锋式大学生”称号以及校志愿服务一等奖等多项奖励。作为一名优秀的员,王昱璇也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生支部党建工作中去,就连她的20岁生日也是在处理支部工作中度过的。她积极贯彻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作风,带头发挥党员奉献精神,积极参加暑期“三下乡”志愿活动,走向基层,结合实际,为淡水村等村落的合理乡镇规划出谋划策,为村民谋幸福。
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王昱璇深深地懂得持续学习的重要性,她说:“我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我要学的还有很多,我不会就此停下我学习的步伐。”现在,为了追求专业上的更高造诣,王昱璇已经走在了考研的路上。她坦言,为考研做准备就像在黑暗中摸索前路般有些煎熬,但只要想到有更多的人和自己一起追梦,她就不能给自己一个懈怠或放弃的理由。“永远保持90分的优秀,还有10分留给未来;永远保持60分的谦逊,可以有该有的自信和骄傲。”就是这样的憧憬与信心,让王昱璇始终坚定地相信现在所经历的一切苦难都将在以后为荣誉加持。
学习是一个自我突破的过程,需要有难以磨灭的热爱作后盾,需要有埋头苦干的精神作长矛,也需要有足够的耐心与信心。正如王昱璇所言:“我大学四年的努力更甚于以往20年的努力,就算有些努力可能当时看不到回报,但是它们都会一点点地积累,然后在一个不经意的时刻让你脱颖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