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tice: Undefined variable: pg in /www/wwwroot/e2-tech.com/cache/template/7850/9db4/591c9933fe3cddd9f461.html on line 44

创新工艺之美——第二届全国工艺美术作品展评述

  创始于1949年的全国美术作品展览至今已举办13届,是国家级综合性美术大展的代表。1999年举办的第九届全国美展以“大美术”为指导原则首增艺术设计展区,部分工艺美术类作品融合在相关设计门类中展出;2012年,工艺美术回归设计学科专业目录,同年,中国美协工艺美术艺委会宣告成立,致力于推动工艺美术学术建设与作品创作;在各方推动下,2014年举办的第十二届全国美展首次将工艺美术类作品从艺术设计展区中独立出来,成为国家级美术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2017年,传统工艺作为中华优良历史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振兴发展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在此背景下,“首届全国工艺美术作品展”于2018年在上海成功举办,积极探索工艺美术创作的新路径并引发社会广泛反响。2019年,第十三届全国美展工艺美术类作品进一步强调作品的创新性、艺术性、探索性及社会与民生价值,参展作品实现了从数量到质量的重要突破。

  2021年,适值建党百年,“第二届全国工艺美术作品展”落地北京中国国家博物馆以及深圳当代艺术与城市规划馆,在首都和位于改革前沿的经济特区这两个特殊城市的标志性场馆中举办展览,凸显了工艺美术创新发展的时代意义。作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与国家博物馆联合推出的学术品牌活动,展览不只是“民间工艺展”“工艺美术行业展",更是鼓励全民参与共探传统工艺的当代艺术表达及生活应用的“工艺美术创新展”。展览重在展示当代工艺美术的新工艺、新技法、新材料、新创意,彰显工艺“匠心匠理”,以及具有传统价值和时代精神的优秀创作成果,在展览面貌、学术含量、内涵价值等方面突出“工匠精神”“美学价值”和“造物智慧”的技艺魅力。

  历史上,中华传统工艺贯通丝绸之路、享誉世界,工艺造物文明是我们跻身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基础。传统工艺包含了千百年来中华民族认识、选择和应用自然界的物质材料,形成相应的工艺技术规范,以工艺技术为支撑进行艺术创造,以及通过工艺结构、造型、装饰等范式与规则,形成相应的形态与功能,在日用、礼俗、装饰审美中发挥作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蔡元培先生受英国艺术与手工艺运动影响,将“包装饰品”等带有实用功能的美术品类归纳为“工艺美术”,其本质仍是对传统工艺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此后伴随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需要的转变,工艺美术的内涵不断丰富、形态更加多元、外延得以拓展。如今,传统工艺的传承观念从自发走向自觉,传承内容与传承主体更加多元,社会公众逐渐树立文化自觉,形成了包括师徒传承、家庭传承、社区传习、行业传习、学校教育、社会传承等多种形态的传统工艺活态传承体系和传播氛围。

  工艺美术兼具艺术和经济价值,融合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集成中华传统造物体系和造型体,既是当代“大美术”视野下具有特色的艺术门类,也是中华优秀民间传统文化和美术基础的传承载体,其中蕴含丰富的科学技术、本元文化、生态价值和伦理观念,有着挖掘和延续优秀传统文化基因、维护民族文化基本元素的历史使命。工艺美术在作品创作中应重视蕴含和体现传统工艺核心技艺以及文化内涵的“本元价值”。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深入研究传统工艺的题材、材料、技艺、思想、环境等核心内容,不断从中汲取丰富的营养,是工艺美术创作的生命力。

  传统工艺美学观念贯注于衣食住行用日常起居及生活器用的各个层面,通过材美工巧、量材为用、巧法造化、各随其宜,形成了独到的工艺造物文化,培育了讲究而适宜的生活美学。在一个发展阶段,由于工业化冲击加之自身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自觉度不够,原有的文化价值体系和生活记忆不同程度消解,传统工艺的从业人员、消费群体等在传统美学熏陶上相对不足,加之盲目地商业开发对传统文化造成一定肢解和破坏,致使不少工艺品缺乏中国美学格调。从这个意义上说,工艺美术创作应融会时代发展的新的价值导向、新的生产生活方式以及新的消费观念,倡导创造具有生活实用价值及美学意义的工艺品,唤醒传统生活美学精神和态度。

  当代工艺美学的建构不能片面追求“竞今疏古”,脱离传统而凭空创造,而应植根中华美学传统,形成一种“活物物性”与“美物心性”相合相契的工艺设计观。“活物物性”重手工造物的“道理”与“日常”,强调工艺物质层面功能性与审美化的关系;而“美物心性”则注重手工造物的“栖心”与“养志”,强调工艺非物质层面体验性与审美化的关系。在传统工艺美学的创新转化中,我们不能仅关注工艺物性的设计,而忽略其内在蕴含的传统生命意识、生活观念以及物质与精神追求的艺术化脉络。重建中华工艺美学谱系,在开放的语境中汲取本土传统工艺的“物性”与“心性”之美,创作上既要体现“草木贲华”与“尚象制器”等中华美学的造物之美,又要体现“文以载道”与“藏礼于器”等中华美学的精神之美,形成一个不同于西方现当代艺术的发展脉络,是后物质时代工艺振兴与发展的可持续之路。

  纵观工艺发展史,它其实也是人类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创新史。创新是工艺美术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联结传统工艺文化、工艺生活、工艺业态的桥梁。1996年,我们在山东烟台召开的“当代社会变革中的传统工艺之路”的研讨会上,发布了《保护传统工艺发展传统文化》的倡议书,提出“中国手工文化及产业的理想状态应是:一部分继续以传统方式为人民提供生活用品,是大工业的补充和补偿;一部分作为文化遗产保存下来,成为认识历史的凭借;一部分蜕变为审美对象,成为精神产品;一部分则接受了现代生产工艺的改造成为依然保持着传统文化的温馨的产品。”当前,我们仍然要以科学、客观的态度把握相关传统工艺的保护与发展问题。现代工艺创新注重工艺的艺术化表现和新环境融入,注重在传承传统工艺题材内容、美学特征、材料选择、加工工艺等元素的同时,从当代艺术与设计观念的视角拓展和强化传统工艺与新观念、新媒介、新环境和新时尚等方面的再生价值。

  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是中华优良历史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原则。就工艺美术而言,以传统工艺资源为重点,根植现代生活开展创意设计研发,是实现传统工艺创造性转化的重要路径,主要包括:以当代工艺设计观念转化传统工艺样式。随着新的生产生活方式的深刻变化,中国经济、社会、文化价值坐标体系也明显发生变化。规模化、批量化、标准化正逐渐让位于多样化、情感化、原创化的趋向。在这种观念调整的背景下,工艺设计的关注点必然更多地从物质走向文化,从功能靠向情感。工艺设计的优势在于个体主观的表现和创造发挥,不仅可以满足民众生产、生活对日常用品的文化需求,而且可以快速融入现代城市生活空间,发挥工艺设计服务大众的最大效能;以工艺设计语言转化传统工艺文化元素。中国民间传统文化资源库存中含有大量与手艺相关的传统知识、象征符号、艺术形态、生态材料和文化空间,可以从语言、风俗、生活习惯等元素中寻找“传统工艺精神”的转化,塑造现代工艺设计的人文价值;从技艺、图案、样式、题材等元素中寻找“传统工艺符号”的转化,塑造现代工艺设计的审美价值;还可以通过从陶瓷、丝绸、金属、石材、植物纤维等元素中寻找“传统工艺材料”的转化,塑造现代工艺设计的科技和生态价值。

  工艺美术源自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其艺术审美性、生活装饰性是承载文化意义、传承美学精神的重要方面,工艺美术服务日用生活的功能性是其区别于纯美术的重要价值。一段时间以来,工艺美术存在脱离现实生活需求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两极化倾向:一方面过于盲目追求高端工艺美术品,市场炒作虚假豪华;另一方面,市场中充斥着大量低端工艺美术品,粗制滥造、批量复制。随着社会进步、生活水平提高,新时代人民的生活需要也从物质层面进一步转向精神层面,从“物质文化需要”到“美好生活需要”,“新消费观”日渐成为主流,表现出对具有生活实用价值及美学意义的工艺美术品的依赖度剧増,而适用于当前百姓生活品质的工艺美术品供给不足,这成为制约我国工艺美术产业健康发展的短板。

  高质量发展是“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今年全国两会,强调了“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意义。着重提出:“高质量发展不只是一个经济要求,而是对经济社会发展方方面面的总要求”。如何在服务高品质生活应用中推动工艺美术高质量传承和发展,是传统工艺适应当前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回应社会大众期待的新时代主题。作为生活的艺术,工艺美术只有回归生活,才能真正走入人的内心,体现出历史和时代价值。作为工艺美术创作者,也只有贴近群众、回归生活,才能准确定位工艺美术高质量创作的基点。我们倡导立足当下,关注现实、关注生活,以工艺美术精品力作服务人民对高品质美好生活的需要。

  基于以上考虑,在此次展览作品征集和评审工作中,我们遵循八点原则和要求。一是与特定环境保持密切联系,较好地体现栖居地环境、习俗等特质;二是紧密关联中华优良历史传统文化传承,充分反映传承和改良在地手工艺的文化动力与精神;三是与在地经济发展、生活品质转换以及生活美学提升等方面保持一定的契合度和发展潜力;四是倡导心手合一的创作,强调关注现实生活,体现手作的“匠心”与“匠魂”;五是蕴含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工艺特质;六是注重细节,追求完美与极致的工匠精神;七是体现再造之美、重生之用;八是鼓励传统手工资源的艺术跨界整合与形态重塑。“知者创物,巧者述之”,第二届全国工艺美术作品展在工艺传承创新方面做了积极探索,展览作品创作彰显“本元性”“艺术性”和“设计性”交叉融合的特点,体现了工艺创新发展的新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