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中极品大球泥 凤凰涅槃太传奇 对话首届全国文旅劳动模范、正高级工艺美术师滕召华

  在展位上巧遇湖南大球泥瓷艺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滕召华。他和公司工会主席凌准介绍展品及原料时绘声绘色,留给记者印象最深的是,大球泥的前世今生都颇具传奇色彩。展会结束不久,记者专程去长沙参观了公司总部,进一步采访了滕召华。

  记者:滕董,看到你们以十八洞村为素材制作的《金山万疆》系列乡村振兴文创产品,就我这个审美水平不那么高的观众来看,第一感觉就是很唯美、很有时代感。从效果看,瑰丽秀美、清新雅致、雍容华贵、壮阔雄俊;从画技看,构图精巧、疏密有度、线条流畅、用色独到;从意象看,故事性强、情景交融、寓意深远、古今并蓄,运用传统画法展示苗寨新农村,表现力特别强,你们最初是怎么来构思这件作品的?

  滕召华:谢谢您的点赞,不少观众也与您有同感。谈到构思,从最初创意到作品推出,有一个较长的酝酿创作过程。当年,一看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报道,我就很想通过瓷艺来表达这一时代强音。后来,媒体大量报道湖南湘西十八洞村的巨变,由此受到启发,能够最终靠这个精准扶贫首倡地来精准表达这一理念。于是,召集设计、创作、工艺等老师们一起来研究,看如何用瓷艺文创作品赋能乡村振兴。

  十八洞村的特点——村寨与自然融为一体,青山环抱,绿水流翠,云雾缭绕,梯田错落有致,民居顺山而建。我们研究后认为,要想表现出原生原味的苗乡人家和传统苗寨的质朴风貌,借用中国十大名画之一,北宋王希孟《千里江山图》的“青绿法”,进行釉下手绘、水墨插画最为合适。《金山万疆》这个系列一问世,便获得专家和游客的普遍好评,也带来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记者:在你们公司展厅看到大量展品都是表现山水、花鸟、虫鱼等自然景物,栩栩如生,出神入化,有的是名家名画,有的是新秀新作,你们是不是在有意推“自然”“生态”系列?

  滕召华:您这是职业性观察,这么理解符合我们的本意。我认为中国的山水花鸟画,真实反映了大自然的各种美,其中如名画《千里江山图》《富春山居图》《五牛图》《百骏图》,主题就是反映和谐的自然生态。我们对收藏定制类,采用“名瓷+名画”,是对中国优秀文化的一种传承;对景区文创类,采用“新人+新作”,展示今天最美的自然风光。这些都与新时代的绿色理念相吻合,而这两类作品都广受消费者的喜爱。

  记者:创作一件获得大家认可的作品很不容易,其瓷质、造型、画面要相得益彰,洁白、温润、通透的基材很关键,大球泥原料是高品位的保证。大多数人第一次见到大球泥三个字,估计和记者的第一反应一样,特别想知道为啥起这么土的名字?大球泥有咋样的特点?

  滕召华:您提的这样的一个问题,也是我经常被问到的。对于产品取名,不同人有不同角度,我很认同“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个观点,觉得越土越好,越形象越好。在2012年之前,大家把这种原料叫作“洪江泥”“黄茅园泥”“雪峰泥”“毛瓷泥”等,我取其形和态,就叫它大球泥,并直接作为产品商标。

  大球泥特点,一是品质优异,二是矿源枯竭,故被世人称之为“泥黄金”。烧制出来的瓷器,与一般原料烧的相比,瓷胎更透明,质地更洁白,釉面更温润,画面更清新,给人一种看得见摸不着、美中藏秀、艳而不俗、淡而有神的视觉享受。特别是曾用来制作“毛瓷”,成就了我国陶瓷艺术的一个巅峰。可以说,大球泥历经 “凤凰涅槃”,才得以“浴火重生”。

  记者:大球泥有“泥黄金”之称,那么市场价多少钱1吨?主要分布在哪?都是些什么成分?

  滕召华:不夸张地说,大球泥是无价之宝。十几年前,我们评估过,每吨在90万元左右,事实上是有钱也很难买到。这是一种世界上极为稀有的非金属矿石资源,产于湖南雪峰山青界岭一带,形成于燕山运动构造期。据资料记录,英国有过一段陶瓷鼎盛期,就因他们有过类似这样的一处矿源,但早在二战时期就枯竭了。我国的大球泥矿是上个世纪50年代初发现的,到80年代末后,再没有发现这类矿,留存于世的也仅有100多吨。

  这种矿之所以稀有,因为要同时具备三个条件:一是要在伟晶岩矿带上;二是通过地壳运动形成球状;三是还要有相应的风化条件。中国工程院院士何继善介绍过,说大球泥呈球状,其形成一个是与伟晶岩有关,一个是要具备风化的地质条件。太过了,就风化成散状高岭土了,如果风化不足就是长石了。更为奇特的是,每个泥球都有一个内核,杂质聚集中间,四周通体雪白,去掉内核方能制瓷。对内核形成原因,地矿专家都很费解,据说其谜底仍未解开。大球泥成分主要为二氧化硅、三氧化二铝,内核主要为三氧化二铁和电气石。所以,大球泥实际上的意思就是伟晶岩的风化物。

  滕召华:我粗略地介绍一下从大球泥的发现到后来的保护性开发,您和读者就可以感觉到一二了。据有关联的资料介绍,发现过程相当传奇,1949年新中国成立伊始,百废待兴,企业广纳贤才。有一位湖南新化的段姓工程师,告别新婚妻子和父母,来到安江纺织厂。有次回家路过雪峰山青界岭,他见到当地农民挑着两筐白色酒曲样的东西,便问从哪里找到的?准备做什么用?老农回复说,1945年,为了阻击日军,在这一带修工事挖出来的。当地人看到一敲就粉的小球,带回家试着看看有没什么用。段工听了后请农民带他到现场,只见白色球状物散落在杂草丛中。凭他所掌握的专业相关知识,确认这是用于纺织浆纱和陶瓷配方的最好原料。他如获至宝,捡了一些背回安江纺织厂,由此揭开了大球泥的神秘面纱。

  滕召华:应该说,大球泥是通过“国宴瓷”“毛瓷”“出口瓷”才名声大振的。1964年,湖南省陶瓷研究所和醴陵群力瓷厂接受烧制建国15周年国宴餐具的任务。研究所原所长李维善回忆:“1963年12月,我在北京得到任务后,向省委书记张平化报告,书记十分高兴并强调,一定要把最好的瓷泥原料用上。”李维善便请省委从洪江调来大球泥,经过大半年的准备和生产,到8月份完成国宴用瓷任务并送到人民大会堂,受到周恩来总理点赞,认为“瓷器很白,做工很细,蓝色花纹明朗,使人感到特别舒服”。1974年,毛主席回湖南时,年已耄耋,常常一手拿文件书刊,一手拿放大镜,时间一长,手有些抖,有时连碗都拿不稳。时任湖南省委接待处处长的萧根如,提议给主席烧制一种又轻巧又好拿的碗。省领导接受了建议并提了几点要求,大意是:一要内外有花纹;二要瓷质透亮;三要器型轻巧;四要釉下彩绘;五要有代表性。选了毛主席喜欢的4种红花作为图案,红月季、红芙蓉、红秋菊、红腊梅分别代表春、夏、秋、冬,寓意祖国事业四季红火。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中国陶瓷艺术终身成就奖得主张守智这样评价:“能够说是大球泥成就了主席用瓷的温润如玉,没有洪江大球泥就没有‘毛瓷’。我活了八十几岁还真没看到用其他泥生产的瓷器超过大球泥做的瓷器。”只有大球泥做的瓷器,白、透、润、纯、薄、硬,具有“白如玉、薄如纸、明如镜、声如磬”的特点。当年洪江瓷厂生产的“珑娜餐具”,销售国外的每只餐具单价是普通餐具的8倍,还先后推出“东方”“雪花”“白牡丹”“雪峰”等100多种新器型餐具茶具,行销五大洲30多个国家和地区,为国家的出口创汇作出了巨大贡献。

  记者:当年的陶瓷工作者费了不少心血。听说您原来在林业系统工作,后来怎么也想到来做陶瓷产业了?

  滕召华:上世纪90年代,我曾在洪江一家大型国有森工企业任党委书记、董事长,还荣获过湖南省优秀企业家和林业部先进工作者称号。也许是命中注定的缘分吧,一是离职下海后创业赚得了些银两;二是生活在洪江,了解大球泥的珍贵,了解“毛瓷”的前世今生。大球泥是洪江瓷厂出口创汇的核心竞争力,后因瓷厂经营不善而无人问津,我便高价将破产瓷厂仅存的和散落民间的大球泥收集起来。为进一步做好抢救性保护,并发扬光大相关传统工艺,就成立了湖南大球泥瓷艺集团有限公司。

  记者:转行来做陶瓷,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大跨界了,遇到过什么困难吗?是否也有传奇故事?

  滕召华:当然有故事,算不算传奇,由大家来说。提到困难,当然很多,毕竟自己过去没有干过这一行。当年进行抢救性收集大球泥原料时,当地就有人误认为,是因为我收购原料后,才最后导致瓷厂关闭。殊不知,没有我高价购买,原租赁瓷厂的港商就无法支付所欠的1000多万元工资和税费;没有我收集利用,也许真的成为散沙一样无声无息了;没有我们研发宣传,也许就没有大球泥的今天。在这里没必要吹牛,但真要很自豪地说,幸而有我在一直坚守,才有了大球泥这一品牌。

  做陶瓷,看上去很像不那么复杂,其实涉及的专业很多,材料、配方、设计、创作、造型、彩绘、工艺、烧制等,真是万事开头难,什么都得从头学起。一开始办陶瓷厂时,与一家公司签了两年代理烧制协议,由于自己是外行,不懂品质要求,被这家企业硬生生用废品当正品充数。通过当地法院一审、二审判决,结果是我败诉了,赔了30余万元,算是交了一笔学费。没成想,这家企业几年后还在投机取巧,冒充我们公司的商标卖假大球泥产品。在铁的证据面前,法院判决这家企业赔了我们近30万元。

  记者:企业成立12年来,前几年还遇到疫情,展厅摆满各式各样的作品琳琅满目,可见你们的努力程度,是不是投入也不少吧,还记得大球泥瓷制作的第一件作品吗?

  滕召华:是的,为打造大球泥品牌,我前后投入了上亿的资金。第一件作品,自然不会忘了。那是企业成立不久,转年就是2013年,正是毛主席诞辰120周年。说实话,不仅出于对老人家的感情,也考虑到是一个难得的商机,我们便精心推出第一件作品——《主席浮雕瓷像》,真心希望一炮打响。功夫不负苦心人,业界人士形容这件作品是瓷艺史上的一次革命。过程是这样子的,原作是我国著名雕塑家张松鹤先生1965年创作的,我历时一年找到他夫人陈淑光女士,经反复沟通后,买断了毛主席浮雕像的版权。经过多次研发,选了直径20厘米的圆盘造型,采用亚光浮雕形式,一款的边框为釉下彩绘,一款的边框为浮雕金饰,其纹饰花卉选用韶山杜鹃。整件作品看上去,人物面部,造型生动准确,手法细腻流畅。所谓瓷艺上的革命是指实现了高温浮雕、釉下五彩、亚光鎏金工艺完美结合,展示了当代陶瓷工艺的魅力,也彰显出大球泥瓷特点,专家觉得极具艺术价值、欣赏价值和收藏价值。

  第一届中国-非洲经贸博览会在长沙举行。“友谊金桥”被作为国礼赠送给与会的非洲元首。盘上书有“合作共赢-务实推进中非经贸关系。”

  滕召华:应该说,任何产业要想发展,都一定要进行传承和创新相结合。我所追求的是独特性,前面也谈到了,要尽量做到人无我有的差异化竞争。在传承湖南陶瓷釉下彩工艺基础上,还把景德镇的青花粉彩工艺、台湾珐琅彩工艺、德化的瓷雕工艺、宜兴紫砂壶的器型设计等优点尽可能吸纳融合。如把传统烧瓷温度从1380摄氏度提升到了1400摄氏度,绝对不能小看这20度的突破,每1度都是通过冒险摔打出来的;把传统的72道制瓷工序创新延展到99道工序,每多一道工序都会增加难度和成本。迄今为止公司取得注册商标近20项,发明专利7项,实用新型专利20多项,外观专利40多项,版权登记3000多项。

  我们邀请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陶瓷界泰斗、中国著名陶瓷企业家和能工巧匠大合作,共同对大球泥作深度研究。通过100余次的配方试验,解决了大球泥烧制釉下五彩艺术瓷的难题,重新烧制出了能与当年“国宴瓷”“毛瓷”相媲美的瓷艺珍品。由于我们注重全产业链的研发,大球泥公司已连续三次被评为高新技术企业,这可能出乎一些人的意料吧。

  记者:瓷艺公司是高科技公司的确出乎我的意料,可见你们在创新上下了大功夫,那么在公司运营方面做了哪些开拓?

  滕召华:创新是发展的前提,因我过去长期做企业,一开始就意识到要有自己的标准化体系。正如大家常说的,“一流企业做标准,二流企业做品牌,三流企业做市场”。2014年,制定了大球泥瓷企业标准;2015年,经有关部门审定,发布《大球泥瓷》区域标准。这是我国第一部高端艺术瓷的标准,也是湖南陶瓷界的第一个标准。2023年,高分通过国家级湘瓷定制服务业标准化试点验收。

  目前,大球泥有六大类瓷艺作品:红色伟人、心愿祈福、艺术收藏、特别定制、生活文创、国礼出口。除了产品创新外,也用新理念、新工艺做推广,如与全国各大景区合作做陶瓷文创作品。前面提到的十八洞村文创作品,就为了助力乡村振兴制作的。

  大球泥原料,90万元1吨,是世界上极为稀有的非金属矿石资源,产于湖南雪峰山青界岭一带。

  滕召华:经过大家的不断努力,公司创立时间虽然不长,但获得专家和公众的认可,如《千秋伟业之伟大远征》浮雕瓷板画获第二届工艺美术设计创新大赛“百鹤奖”,《富贵长春》瓶获第九届“大地奖”中的中国陶瓷创新与设计大赛金奖,《吉瑞润泽》瓶获第十一届“大地奖”中的中国陶瓷创新与设计大赛金奖,《民族风》手握杯获湖南文化旅游商品大赛金奖,《友善金桥》瓷盘、《红太阳》瓷盘获第八届“大地奖”中的中国陶瓷创作创新与设计大赛二等奖。除了一些作品获奖外,《友谊金桥》《友善之桥》《世界和平》等多款大球泥珍品还被选为国礼瓷赠送外国元首。

  记者:现在大家注重环保,陶瓷烧制过程中,有没有污染问题?传说陶瓷中含有害物,是不是真的?你们又是怎么样才能解决的?

  滕召华:过去烧制陶瓷,确实存在一定的污染,比如用煤窑烧制,能耗高、粉尘大、烟雾重、废水多。如今,采用天然气等新能源,能做到清洁节能、循环用水、淋喷除尘等。走进陶瓷工厂,抬头不见烟,低头不见尘,水里不见泥,空气很清新。有些陶瓷是含有对身体有害的铅、砷、镉,我们生产的都是釉下瓷,把化学颜料包裹起来了,就不会有铅、砷、镉的释放。即便是釉上彩的陶瓷,只要没有高温浸泡,不直接与口接触,也没什么大的危害。

  记者:大球泥既然这么珍贵,使用原料时有什么考虑?怎么样才可以保证可持续发展?

  滕召华:大球泥原料用一点就少一点,我们主要用在精品极品的制作上。一方面,尽量节省使用,控制好每一个环节,节约每一克泥料,生产出高的附加价值作品。另一方面,我们分析研究大球泥的成分,另行调制一种接近天然原料的配方。这样,可用新配方原料生产生活类的中高端产品。

  记者:现代企业都注重产业的延链、补链、壮链,你们是怎么样开展新质生产力建设的?

  滕召华:新质生产力是一个新词,不过我早有的一些想法与它是相吻合的。一直就想拓展陶瓷新市场,如把艺术陶瓷应用于公共空间,算得上是产业链上的一个新突破。2019年11月,我们凭借设计创新、理念创新、艺术创新、材料创新,在众多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成功中标北京地铁17号线十里河站和北神树站的公共文化艺术工程。我们十分珍惜这个来之不易的机会,第一时间就组织文案、设计、创作、生产、施工等最精锐力量集中攻坚。特别是应用到工程上面的陶瓷,经过改变工艺、压扁处理、分段烧制等20多次反复试制,才有最终的完美呈现,体现了层次感、立体感、动态感。首次创造性地将三维立体艺术瓷、大块高温浮雕瓷,与周边的空间环境艺术融为一体。我认为这是一种艺术陶瓷的新质生产力。走出了第一步,以后还要不断探索,挖掘开发出更多的新质生产力。

  记者:对大球泥的前世今生有了一个大致了解,期待你们取得更辉煌的成就。最后,还有什么想给读者说的?

  滕召华:要说的还有不少,在此就不多说了。大球泥瓷艺的目标,尽快将民族品牌,打入国际市场,成为国际大品牌。最后要感谢《绿色中国》提供了这么一个与广大读者交流的好平台。我欢迎《绿色中国》的读者有机会到长沙公司总部和醴陵生产基地、洪江大球泥艺术馆参观指导。

  采访后记:众所周知,英文的瓷器与中国的英文是同一个词。瓷器是中国这个充满了许多活力的古老国度一个颇具文化想象力的符号。大球泥瓷从小到大的发展过程展示了“凤凰涅,浴火重生”的生命力。传奇,巧遇,冥冥之中,滕召华注定与大球泥结成生命共同体。愿他和他的团队在中国陶瓷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滕召华:首届全国文旅劳动模范、正高级工艺美术师、高级工程师、中国陶瓷行业“十三五”科学技术创新先进个人,湖南省人大财经类咨询入库专家(第一届、第二届),湖南省文旅入库专家、湖南省科技入库专家、湖南省民营文化产业商会会长、湖南大学校外研究生导师、湖南工业大学客座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