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届全国美展 工业设计、信息与交互设计作品欣赏
- 2024-11-10 13:45:15|
- >安博体育在线直播观看
7月6日,第十四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艺术设计作品展在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开幕。本次展览从全国征集到作品5083件(套),含平面设计、工业设计、环境设计、建筑艺术、服装设计、书籍装帧、信息与交互设计七大门类,并遴选出501件(套)作品。
进京作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庆典广场“红飘带”设计》在国庆70周年广场,依托参数化设计、声学设计、模块化装配等工业工程技术,设计的两条大气婉约的“红飘带”,展现了红色基因的传承,成为国家形象展示的美学、科学创新典范。
在设计层面,灵动的飘带在整个广场空间中“飞舞”,有效地为原本威严、庄重的广场空间增添了一丝节日的欢快氛围。并且,它与广场及其周边稳重的、刚性的建筑空间要素形成对比,一动一静,一柔一刚,在方圆之间交相呼应,体现了新时代美学特征。
在功能层面,两条飘带的表面各设置有三块LED大屏幕,保证了国庆当天城楼、长安街、广场内人群的观礼,并满足了阅兵、彩车和时的画面互动需求。此外,还能有效地增补一些历史画面资料和场景镜头,更好地塑造国庆当天的热烈氛围,强化了仪式感。在国庆结束后,这些大屏幕依然可以服务于大众。“红飘带”还为国庆晚会表演提供了服务。“红飘带”上架设了灯光照明,夜晚华灯绽放,“红飘带”绚丽夺目。设计团队从一开始就考虑到了“红飘带”的“夜与昼”,以呈现最佳的景观效果。
Design by:胡永攀、袁侨伟、冯寄候、赖轩、孙元明、周敦颐、文华祥、李林熙
该作品立足我国载人登月任务需求,遵循“以人为本、以美为媒、融合创新”的设计理念,从“工、构、质、饰、色、形”六个角度开展系统化设计,创新设计了刚柔耦合灵活压力服、人服系统活动能力增强外骨骼、下翻式辅助穿着PLSS背包、智能人机交互界面,实现了“甲胄形、凌风带、祥云纹、中华印”等民间传统文化元素与高科技结构的巧妙融合,兼具传统意蕴和未来美感。
该项设计贯彻“绿色、共享、开放、廉洁”办奥理念,围绕2022年冬奥服务和旅客出行需求,保障冬奥服务期内列车的有序运行,在运营范围内根据客流变化及冬奥运输临时任务,运送冬奥赛事人员及普通乘客,以此来实现运输能力精准安排,最大化提升资源利用。在车头两侧以冰雪蓝为基调,自鼻锥起向后飞扬洁白色带随风舞动,若隐若现的雪花、轻舞飞扬线条间或其中,动静相宜之间,巧妙融合奥运标识,彰显冬奥主题。“风”“雪”“奥运”三种设计元素以中国高铁为载体,在交互中进一步体现了更高、更快、更强的奥运精神。
该设计基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瞄准人类共同面临的全球性海啸自然灾害问题,首次提出“基于洋流监测和深海锚泊技术的海啸监训预警系统”,中国解决方案。CN-9565采用接触式感应探测系统对海啸进行预警,将设备锚泊固定在深海,实时收集检验测试洋流动态,实时将洋流变化数据传送至大数据平台做检测、分析,大幅度的提升了海味预警的精准性。
「MeshRare」实验项目于2022年11月正式对外上线,以「生而不同」为核心理念,在 Web3.0 语境下,致力于开创性地解决数字资产与实体制造中的价值重构。在无尽生成的集群中,椅子的形式与质料根据实际环境而产生适应性改变,或突变,或自然选择。MeshRare强调技术个体向大众倾斜和蔓延,对象在自我表现中获得个性和差异化特征。基于每一把椅子的生物衍化周期,追逐在缔合环境中生而不同的意义和生命力。
该设计团队匠心独运,推出了一款互动式曲屏设计作品,该作品深刻诠释了智能生活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的理念。这款设计不仅是一项技术创新,更是对未来生活空间的一次深度探索与重塑。它通过前沿的智能互动技术,巧妙地引导并优化室内空气的流通路径,有效改善了室内空气质量,为居住者营造了一个更加健康、舒适的居住环境。
在设计美学上,林宇峰团队巧妙地将自然元素融入现代科技之中,通过流畅的曲线、柔和的光影以及环保材料的运用,赋予了这款曲屏设计以生命般的灵动与美感。这种设计不仅让人眼前一亮,更在潜移默化中传递出一种回归自然、追求和谐的生活态度。
Design by:杨承颖、刘子豪、金龙、梁炯光、陈华、梁菊、朱宇同、张卜云
该设计采用了先进的四轮月球车设计,这一独特结构不仅确保了车辆在复杂多变的月面环境下的稳定行驶,还极大的提升了其通过性和负载能力。四轮独立轮腿的设计,赋予了月球车极高的灵活性和地形适应性,无论是崎岖不平的岩石地带,还是松软的月壤区域,都能游刃有余地穿梭其间。车身设计巧妙,具备可折叠功能,这一特性在有限的航天器载荷空间内显得很重要。折叠后的月球车体积大幅减小,便于发射和运输,而到达月球表面后,又能迅速展开至工作状态,展现出其全貌与强大功能。这种设计极大地提高了任务的灵活性和效率。更重要的是,该月球车支持远程遥控操作,实现了地球与月球之间的人机协同作业。能够最终靠高精度的控制管理系统,实时监控月球车的运作时的状态,并根据自身的需求调整其行进路线、工作模式等,确保科考任务的精准执行。这种人机协同的方式,不仅降低了宇航员直接暴露在极端月球环境中的风险,还极大地扩展了人类探索月球的边界和深度。
Design by:张明、徐博文、章韵如、 吴冬玥、陈涛、袁艺玮、张可妍、曾子容
《格物鼎新——中国传统造物方式的当代转译》这一系列作品如同桥梁一般,巧妙地将古老而深邃的中国传统造物智慧与现代设计美学相连接。艺术家们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新颖的材料语言以及前卫的设计理念,对传统民族元素进行了全新的诠释与演绎。在这一过程中,无论是精美的瓷器图案、复杂的榫卯结构,还是寓意深远的文化符号,都被赋予了新的时代意义与审美价值,展现出一种既传统又现代、既民族又国际的独特魅力。这些作品不仅是对中国民间传统文化的致敬与传承,更是对当代社会生活方式的一种积极回应与引导。它们鼓励人们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心态去审视民间传统文化,从中汲取灵感与智慧,同时也促使人们关注并思考怎么样在快速变化的现代社会中,保持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与向往,以及如何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保持自身文化的独特性与多样性。
在日新月异的科技时代,我们构想的智慧社区服务机器人,不单单是一个冷冰冰的自动化设备,而是融入社区生活,成为居民贴心伙伴的智能存在。其设计理念深深植根于“以人为本,科技服务生活”的核心理念之中。
智慧社区服务机器人的设计理念是围绕“人性化、高效化、绿色化”三大核心展开的。我们大家都希望通过这款机器人,为社区居民带来更加便捷、舒适、环保的生活体验,同时也为智慧城市的建设贡献一份力量。
在科技日益进步的今天,为提升中高龄老年人的生活质量,Mobility-H3智能助行产品应运而生。该设计以其创新性、实用性和人文关怀,荣获了第十四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的认可。此次展览不仅是对我国美术与设计领域最高成就的展示,更是对智能助行产品设计与适老化理念的一次深刻探讨。Mobility-H3产品的设计定位是智能助行产品,旨在为中高龄老年人提供安全、便捷、舒适的出行解决方案。设计团队深入调研老年人的生活需求与身体特征,融合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等先进技术,打造出这款集智能化、适老化、品质化于一体的智能助行产品。
Mobility-H3中高龄老年人智能助行产品凭借其卓越的设计理念、精湛的工艺技术和深厚的人文关怀,在第十四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中脱颖而出。它不仅是一款优秀的智能助行产品,更是对适老化设计理念的一次生动诠释。我们期待这款产品能够为广大中高龄老年人带来更加美好的出行体验和生活品质。
Design by:吕杰锋、付甘雨、王子豪、孙荦、陈婧、王乐诚、徐俊辉、陆江艳
“朱檐游龙”号大型邮轮的设计理念,旨在将传统与现代、自然与人文完美融合,为乘客带来一次前所未有的海上文化之旅。邮轮的设计灵感源于中国古代建筑的精髓,特别是那飞檐翘角的独特造型,不仅赋予了邮轮浓厚的东方韵味,更象征着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船身上的“朱檐游龙”字样,如同一条巨龙在波涛中遨游,寓意着邮轮将带领乘客穿越历史的长河,领略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
在保持传统韵味的同时,“朱檐游龙”号也充分运用了现代科技,为乘客提供舒适便捷的旅行体验。先进的设施和技术确保了邮轮在航行中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同时也为乘客带来了更多的便利和乐趣。邮轮的设计还注重环保理念,采用先进的能源技术和环保材料,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这不仅体现了对自然的尊重和保护,也展现了邮轮对未来可持续发展的承诺。“朱檐游龙”号不仅是一艘邮轮,更是一个文化载体和艺术品。乘客在旅途中可以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通过船体的设计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与美丽。同时,邮轮还提供了丰富的文化活动和互动体验,让乘客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中华文化的魅力。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宏伟蓝图中,农业机械化与智能化成为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力量。针对复杂地形条件下农业生产的特殊需求,苏昊祚、王选政、王舒同提出了IFS-I(Intelligent Farming System for Inclusive Sustainability-I)智能务农系统的设计理念,旨在通过技术创新,实现农业生产的高效、精准与可持续。
IFS-I智能务农系统的设计理念,是乡村振兴背景下复杂地形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积极探索与实践。我们相信,通过这一系统的广泛应用与推广,将为实现农业现代化、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等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2022年北京冬奥会与冬残奥会的火炬台设计,以“动态”为灵魂,旨在捕捉运动员在冰雪世界中展现的活力与激情,同时彰显赛事的动感与生命力。火炬台不仅是对传统火炬台设计的创新与突破,更是对冰雪运动速度与激情的生动诠释。设计团队巧妙运用流线型造型,模拟运动员在冰雪赛道上疾驰、跳跃的优美姿态,使火炬台本身成为冰雪运动的动态缩影。火炬台的红色与白色主色调,既象征着运动员的热血与激情,又寓意着冰雪的纯洁与美丽,与冬奥会的主题相得益彰。
在环保理念方面,火炬台采用了可回收和环保材料,体现了绿色奥运的承诺。其结构设计便于拆卸和组装,为赛事后的回收与再利用提供了便利。此外,火炬台的设计还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通过现代设计手法展现了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实现了传统与现代的完美融合。
科技的应用也为火炬台设计增添了亮点。智能控制系统实时监控火焰状态,确保火炬的燃烧稳定与安全。同时,科技手段的运用也提升了火炬台的观赏性和实用性,使其成为赛事中的一大亮点。
构建平流层无人巡航应急响应系统的过程中,倪涛、李扬帆、田园、戴杞杭团队秉持着高效、快速、自主的设计理念。该系统充分利用平流层空气稳定、风力较小的特点,确保无人机能在复杂环境下长时间稳定巡航,从而迅速获取现场信息,为救援工作提供及时、准确的决策支持。
系统由三大核心部分组成:无人机平台、应急响应模块和地面控制系统。无人机平台采用高航时、长航程的设计,具备垂直起降和悬停功能,以适应各种地形和气候条件。应急响应模块则搭载高清摄像头、热成像仪、通信设备等多种传感器,实时采集现场数据,支持夜间监控和恶劣环境下的信息传递。地面控制系统则集成飞行控制、数据分析和应急指挥功能,实现远程实时监控和决策支持。
该系统具备多项功能特点。首先,它能够快速部署,在短时间内完成组装和调试,迅速投入应急响应。其次,利用平流层飞行优势,无人机可在目标区域长时间巡航,覆盖范围广,实现高效巡航。同时,系统支持智能监控,实时传输现场图像和数据,支持远程监控和指挥,提高救援效率。此外,系统还具备应急通信功能,可在灾区建立临时通信网络,保障信息传递畅通。
平流层无人巡航应急响应系统的应用场景广泛。在自然灾害监测方面,如地震、洪水、火灾等灾害现场,系统能够实时获取灾情信息,为救援工作提供有力支持。在城市应急响应中,系统可用于事故现场监控、人员搜救和物资投送。此外,系统还适用于偏远山区和海岛地区的信息采集和通信中继。
Design by:李剑叶、林存真、薛志超、洪文明、饶杰、赵沅沣、陈翊君、黄勇鑫
北京2022年冬奥会火炬“飞扬”的设计理念,是对现代科技与传统文化完美融合的诠释。火炬的流畅线条象征着冰雪运动的激情与速度,同时其简洁大方的外观,又富有现代感,彰显出冬奥会的活力与魅力。主体颜色采用白色与红色,白色代表冬奥会的纯洁无瑕,红色则象征着热烈与激情,两者交织,共同描绘出冬奥会的独特魅力。
火炬的燃料选择更是体现了环保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使用氢燃料不仅减少了污染,也展示了科技创新在冬奥会中的应用。这一设计不仅是对环保理念的践行,更是对未来可持续发展的美好展望。
整体而言,“飞扬”火炬的设计既体现了冬奥会的主题和精神,又融入了现代科技与传统文化,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为北京2022年冬奥会增添了独特的色彩。
真空管磁悬浮超导电动航行器设计是一个集高科技、高效能与环保于一体的创新设计,旨在通过磁悬浮技术和真空管道环境实现超高速、低能耗、低噪音的运输方式。真空管磁悬浮超导电动航行器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可以应用于城市间的高速交通、货物运输等领域。其超高速、低能耗、低噪音的特点将极大地提高运输效率和降低运输成本。
真空管磁悬浮超导电动航行器设计是一种具有创新性和前瞻性的交通工具设计方案。它结合了磁悬浮技术、真空管道环境和超导电动技术的优势,实现了超高速、低能耗、低噪音的运输方式。虽然目前还面临一些挑战和困难,但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人们对高效环保交通方式的需求不断增加,该设计有望在未来得到更广泛应用和推广。
Designby:赵超、郭士达、罗鑫、何萌、李盈、张凡、沈宇鸿、吴清珏、董凌山、李谭芷柔、何朝政、赵仲涵、赵文菁
作品借助艺术与科学协同创新的思维,探讨前沿生命科学技术与人文艺术的交叉融合,让观众了解生物芯片技术对基因筛查、重大疫情防控、健康养老产业等领域的重大作用。作品以“基因华章”为核心主题,通过艺术的形式展现了基因科学的奥秘与魅力。它不仅仅是对基因序列的简单呈现,更是对生命本质、遗传规律以及基因科学对人类社会影响的深刻探讨。通过大型的艺术装置,将微观的基因世界以宏观的形式展现出来,让观众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基因科学的壮丽与神秘。
北京2022年冬奥会、冬残奥会奖牌“同心”揭晓。奖牌是冬奥会景观元素的重要内容,体现着举办国的文化内涵与精神追求,奖牌的发布标志着北京冬奥会在筹办的征程上又迈出重要一步。
北京2022年冬奥会奖牌,名为“同心”,牌体由圆环加圆心构成,直径8.7厘米,奖牌挂带采用传统桑蚕丝织造工艺,颜色选用红色,奖牌盒以大漆和竹子为主要材料制作。2020年5月,北京冬奥会奖牌设计方案面向全球征集。2021年10月26日晚,北京2022年冬奥会倒计时100天主题活动举行,北京冬奥会奖牌“同心”正式发布。北京2022年冬奥会奖牌象征着奥林匹克精神将人们凝聚在一起,冬奥荣光,全球共享。
ROAD SHADOW是一辆对标2025年城市年轻人、遵循环保理念的电动摩托车。其致力于解决摩托车所面临的安全性差、国民认可度低等问题,将从电动汽车中获得的经验运用到摩托车上。
ROADSHADOW前后轮包以及轮毂为了降低风阻都采用了封闭式设计。在封闭式轮包内除了传统的油压碟刹外还采用了当下仍处于概念阶段的电磁刹车系统。整车减震系统采用中置气动减震与坐垫部分物理减震相结合的方式,达到良好的舒适度与清晰的路感反馈。车辆中部显示器可以进行交互显示,仪表板及流媒体后视镜根据行驶速度可以自动调整角度,降低风阻。ROAD SHADOW概念摩托车采用了ACC传感器可以实现主动安全防护,并能适配通用快速充电桩。
“谷围”系列环卫装备是基于广州大学城环卫工人工作状况为例,通过案例分析、实地调研与亲身体验, 对环卫工人工作现状、环卫装备、等进行了研究分析,并将其分类、概括和总结, 结合调查结果与产品创新方法进行环卫装备创新, 旨在为环卫工人提供更舒适便捷的环卫工作环境,打造新的工作形象,提高环卫工作的职业专业感,提升环卫工作的社会认同感,使环卫工更容易建立起自身的职业归属感与尊严感,为社会的共同和谐发展助力。
Designer:王文聪、陈光曦、夏佳言、郑家麒、杨进龙、伍方舟、李晗凝、张志强、郭世豪
“O-GLOVE”手语翻译智能手套是一款针对手语族人群无障碍交流的可穿戴手语翻译设备。该设备以标准的汉语拼音手势作为翻译的语义基础,结合微控制器、弯曲传感器、模数转换模块、手势姿态检测技术与智能语义转换系统,实现快速准确的从手语到汉语语词的翻译;结合人工智能算法提升手势识别和语音转换的智能集成程度,帮助听障人士获得更加通畅便捷的沟通体验。
这是一款为解决环湖区域的水上生态环境问题而设计的垃圾回收无人装置。回收垃圾时,漂浮在水面的机器通过螺旋桨动力下沉,通过中心压强原理水面周围漂浮垃圾从进水口吸入,漂浮垃圾(饮料瓶、易拉罐、塑料袋等)在吸入过程中通过内置压缩机压缩后进入垃圾存储槽,多余废水则从余水口排出。机身设有水质监测环,在监测水中漂浮垃圾及污染物时通过规划路径算法技术自动计算回收路径从而高效率回收垃圾。
展览现场,作品《璀璨光年山城缆车》看上去格外梦幻。缆车的结构以华丽的几何切割面为基础。
通过平整的透明材料围合而成华丽的空间。仿佛让人看到了山城立体的多维的时空,游人能够在时空中畅游。
《锦绣西南——土家织棉科普体验系统设计》Design by:汪泳、蒋涪陵、唐嘉逊、邓涵月、赵豫熙、李子昕
在信息与交互设计展区,进京作品《锦绣西南——土家织棉科普体验系统设计》吸引了不少观众参观和体验,这项作品通过AR等数字技术讲述土锦造物智慧,以”教育、参与、共创、长效”为理念,让传统工艺融入当代生活。
展位前,工作人员也向观众进行了演示,利用平板的锦绣西南app软件扫描数字卡片,即可在画面中呈现立体三维的土锦纹样,点击即可出现纹样的详细介绍,实现土锦纹样的数字化保护。
当传统的汉画像石遇上现代信息交互设计,一场前所未有的视觉与感知盛宴在全国美展上璀璨绽放。史远的《妖间何事》以其独特的创意和精湛的技术,将我们带入一个既古老又新潮的世界,观者使用手电筒在古朴厚重画像石里探照,从而开启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汉画像石是汉代一种大型建筑用砖,描绘了汉代人对于身后世界的乐观与畅想,主要用于墓室之上。作者提取这一理想社会的精神,以及汉画像石代表性羽人形象,重绘故事场景,描绘了一场小妖怪们于汉代大酒楼中进行喜宴的大型场景。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这个作品不但入选了全国美展,同时也是中央美术学院2023届本科毕业设计类创作的一等奖作品。
酒楼中四层对应画像石四大门类,分别为一层:诸神同贺,天宫迅音,提取神农图、羽人戏龙图等;二层:现世世界,宴饮设宴,提取宴饮百戏图、庖厨图;三层:生活场景,松花酿酒,提取乐舞百戏图;四层:仙人仙界,提取仙人出行图、羽人对弈图等。所有形象均取自于汉画像石,加以现代化手法处理,添加现代元素。让观者在交互的同时,穿越汉代,探寻妖间何事?
Design by:曾真、王杰、魏瑽瑢、刘雨欣、李牧笛、邵淑媛、朱宇同、李林熙
进京作品《智·书·竹——基于生成式AI的汉字书写交互设计体验》就更有意思了,利用摄像头识别书写的汉字,然后自动生成到LED屏显示,识别出来的汉字随即成为竹子的枝叶,最后形成一棵枝繁叶茂的竹子,显得非常有趣。对此,主创曾真表示,希望能够通过虚实混合的交互方式,引导大众重温纸间的书写体验。
此外,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范迪安也在展览现场体验了这项交互设计作品,他写下“风雨劲节”四个字后,按下旁边的按键,看到自己的手书字体在屏幕上变成了竹叶,并挂上竹梢,层叠为林。
之后在展厅接受记者采访时,范迪安对《智·书·竹》的设计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认为,这种交互体验设计不仅创新了艺术表现形式,还激发了观众对传统书法的兴趣。范迪安指出,汉字是中国文化的重要标志,但在现代生活中,书写汉字的机会越来越少。这件作品通过虚实结合的方式,让观众重新体验书写的乐趣,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
范迪安还强调,通过这种设计,能够让更多人认识到汉字书写的艺术价值,并激发他们对民间传统文化的热爱。他认为,这样的作品不仅是在进行艺术创作,更是在进行文化传播和教育。通过科技与艺术的结合,观众可以更直观地感受到汉字的美学特征和文化内涵,从而提升他们的文化素养和艺术修养。
艺术家郑达的作品《未知时空的光泽》是一件数据化动态装置艺术品。郑达通过攫取自然元素——风的实时数据来驱动作品的形态变化,将我们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转换成为可见的。该作品设有一个吹气的装置。观众对着装置吹气,就可以让这些像花又像蝴蝶的叶片装置运动起来。
作品主体由180个结构相同的、能够各自独立运行的球体折叠结构的组合,悬吊于近20米的空间中,把自然数据(如某地的风向)与人体数据(如人类吹气速率),作为驱动材料和形态变化的依据,时时变换不同的形态,真实的再现“流动的自然奇观”。
旨在探索月球环境下更为便利、高效的人机交互形式,为我国未来载人登月计划提供新的操作范式,这个作品以月球基地建设为背景,从月球环境出发,构建了一套基于混合现实与手势交互的载人月球车操控系统,革新了宇航员的驾驶和工作操控模式,为我国未来载人登月计划提供新的操作范式。
通过宇航服头盔内置的混合现实设备,月表环境被可视化,宇航员可眼动查看实时信息与环境状态;通过抓取、拖动等手势动作,宇航员可结合虚拟媒介操控月球车的机械臂作业,完成挖掘、搬运等工作任务。
该作品将混合现实与手势交互技术有机融合,形成了一套全新的操控系统。这一创新设计不仅克服了传统操控方法的局限,还实现了操控系统的智能化和个性化定制,为宇航员提供了更加舒适、高效的操控体验。
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也是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长江生态保护已上升为国家战略高度。
该设计作品以长江大保护为背景,从三江源到入海口选取长江干流37个代表性国家水质考察断面,将之转化为水文信息光柱的设计形式,围合成环状立体的空间形态,构筑起长江生态文明的信息场域,通过交互体验的可视化信息设计,旨在展示长江水质治理与生态保护的卓越成效。
作品以数智转盘为信息传达的介质,搭建起人机交互体验的桥梁,通过转动指针对应水文断面刻度,长江水生态信息图景同步显示;场域中心设有三江源冰川磁悬浮装置,将遥感卫星监测的各拉丹东冰川消融数据来进行可视化呈现,溯源长江水文源头信息;场域内环以长江干流37个代表性国家水质考察断面的实时水文数据(源自国家地表水水质自动监测实时数据发布系统)为支撑,与其断面数据传感器联动,将动态数据呈现在蓄水光柱上;蓄水光柱刻有长江水位标尺,内设水浮光柱,通过其沉浮动效,实时显示长江径流量变化;各标段与场域外圈地面屏显相对应,投射该标段的水文与水生物信息,以场景叙事的方式讲述长江生态文明建设的显著成果。
- 上一篇:工美博览·展团竞秀 青海艺韵 绽放福地
- 下一篇:雕刻石雕浮雕墙岩画传统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