唤醒古建历史记忆 彰显崭新时代价值
- 2024-12-15 08:10:07|
- >花卉苗圃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格外的重视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指出“要让更多文物和文化遗产活起来,营造传承中华文明的浓厚社会氛围”“把祖先留下的这份珍贵财富世世代代传下去”。20192021年,北京市分3批次公布共1056栋(座)历史建筑保护名录。这些建筑建成时间跨度达700年,承载功能多样,建筑风格多元,是北京丰富的历史背景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2021年,《北京历史背景和文化名城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正式将历史建筑列为法定保护对象。与对文物建筑保护维持原貌的要求不同,《条例》明确鼓励支持对历史建筑的活化利用。怎么样才能解决好历史建筑的保护传承与可持续利用的关系成为做好这项工作的一项重大课题。近年来,北京市通过推动试点先行和健全“政策工具包”等方式,不断探索历史建筑保护更新的实施路径,让慢慢的变多的老建筑焕发新活力。
位于北京市东城区天坛公园北侧的金鱼池地区,有一栋中西合璧的沧桑小楼同兴和木器店旧址(以下简称“同兴和”),它曾是清宫造办处技艺传承地之一,见证了近现代京城木器行的百年兴衰。2019年,小楼被认定为北京市首批历史建筑,修缮工作随即启动。产权单位京诚集团深入挖掘其历史价值,聘请北京建筑大学倪越团队开展修缮方案研究。团队做了两年多功课,逐项细致研究小楼各个构件,注重边挖掘边保护,在拆除室内管道和隔板过程中,发现了埋藏于地下40厘米的故宫同款花砖,并对小楼16处价值部位提出“一点一策”精细化修缮方案。在施工全套工艺流程中,京诚集团聘请多位经验比较丰富的老工匠,运用老工艺老做法进行修缮。66岁的老工匠李金福进场施工后,每天风雨无阻到岗指导木工修缮;年过七旬的苗世常经常登上屋顶,现场指导工人铺设屋面;工匠们发扬工匠精神,用特制木条一点一点地将石匾上“同兴和”字样和雕花剔凿出来,点滴细节体现了精益求精的修缮态度。
同兴和修缮工程是《条例》修订后,北京市实施的首个历史建筑修缮工程,为全市历史建筑保护更新提供了可借鉴的案例。在此过程中,京诚集团召集各界专家学者建言献策,首都规划建设委员会办公室历史背景和文化名城保护处、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东城分局联合东城区住房和城市建设委员会、东城区文化和旅游局、天坛街道办事处等部门进行多轮研讨,从政策细则、技术指导等多个层面给予项目支持。如今,同兴和木器店旧址已修缮完毕,其珍贵的历史风貌被悉心保留下来。在后续活化利用上,京诚集团充分考虑到历史风貌保护要求,在小楼内植入采暖等现代功能,结合其文化属性招募运营主体,引进文化类创新型产业。这些都凝聚着各方心血和努力,充足表现了“同心协力、兴修老屋、和谐共赢”的精神。
溢彩生辉的琉璃砖瓦,作为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重要装饰构件,其独特魅力奠定和烘托了北京古都风貌的底色。追根溯源,明清两朝皇宫庙宇烧制的琉璃,均产自京西门头沟琉璃渠村的皇家御用官窑。20世纪70年代成立的北京市琉璃制品厂,就是在官窑旧址上建立的。2013年,因传统烧煤烧柴方式不符合环保规定,琉璃制品厂被关停。2018年故宫迎来大修,为生产用传统材料和传统工艺烧制的琉璃砖瓦,北京市委批复推动琉璃制品厂恢复生产。2021年,金隅集团启动琉璃制品厂更新改造,将其改造为金隅琉璃文化创意产业园。一方面,复聘琉璃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传承人及老工匠们回厂,抢救、保护、传承官式琉璃制作流程与工艺,保障故宫等古建筑维修所需的琉璃建材;另一方面,升级改造园区内历史建筑,采用绿色生产方式恢复古法烧制技艺。2023年,熄灭10载的窑火重新燃烧,这一工业遗产重焕生机,匠心与技艺得以薪火相传。
让文明持久传承,要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保护历史建筑的意义不仅在于保留见证历史、记录历史的物质载体,更重要的是发挥其启迪后人、服务当下的现实功能。在保护更新琉璃制品厂生产设施的同时,金隅集团还结合现代化功能需求来做空间更新,打造以琉璃传承为核心,集古法烧造、参观博览、非遗融合、文化交流、国际交往为一体的文化创意产业园。通过沉浸式体验琉璃烧制技艺,既激发了公众的兴趣和参与感,又让文化遗产绽放新光彩。
2021年9月,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背景和文化保护传承的意见》,强调坚持以用促保,让历史背景和文化遗产在有效利用中成为城市和乡村的特色标识和公众的时代记忆。北京市通过试点实践,总结经验做法,聚焦历史建筑更新过程中涉及的保护、修缮、使用、审批等核心问题,健全“政策工具包”,逐渐完备历史建筑活化利用路径。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北京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委托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北京建筑大学、北京市古代建筑设计研究院等单位,在技术层面,先后编制《北京市历史建筑保护图则》《北京市合院式历史建筑修缮技术导则》,明确保护底线和修缮标准;在政策层面,制定《北京市历史建筑规划管理工作规程(试行)》等,细化保护更新要求和实施路径;在公众参与层面,发布《认识身边的历史建筑》公众科普读物,提高人民群众保护历史建筑意识。
未来,北京市将推动更多历史建筑保护利用试点落地,不停地改进革新技术标准、实践路径,让更多历史建筑能够得以持续使用,成为传承历史背景和文化“活”的载体,成为展现首都当代文化遗产保护理念的有力实践,不断擦亮北京历史背景和文化“金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