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心筑魂砥砺传承——深圳工勘守护城市根脉


  “建筑是世界的年鉴,当歌曲和传说已经缄默,它依然在述说。”古建筑是一座城市历史的传承、底蕴的象征,一砖一瓦、一木一石,皆是岁月的痕迹。

  深圳,中国最年轻的一线城市,四十年由一个小渔村一跃成为一线城市、世界级大都市,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深圳速度”。这座城市到处是高楼大厦,充满现代气息,却也留存着许多古建筑,无论是有600余年历史的大鹏所城、700 余年历史的凤凰古村,还是1700余年历史的南头古城,它们是深圳城市历史上的缩影,每一处都记录着深圳的发展与变迁。

  在城市快速更新的时代,如何保护这些历史建筑?深圳市勘察研究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深圳工勘”)文化遗产保护研究所(以下简称“文保所”)所长曹伟,用匠心技艺维护古建筑风貌,提出“活化利用才是对古建筑最好的保护”,并将理念贯彻到工作中。在他的带领下,文保所对每一座文物修缮都严格遵循“最少干预”原则,为很多建筑保留住了最原始的遗韵和美好。

  习说:“要妥善处理好保护和发展的关系,注重延续城市历史文脉,像对待‘老人’一样尊重和善待城市中的老建筑,保留城市历史背景和文化记忆。”作为“凝固的史诗”,古建筑为城市的发展积存了深厚的文化渊源,融合不同时代的内涵,让城市能够在更丰厚的积淀中不断精进、蜕变前行。

  深圳工勘,是深圳唯一一家同时具备文物建筑勘察设计、保护规划、监理和施工资质的单位,旗下的文保所承担着“保护城市根脉,留住历史记忆”的使命,长期致力于修缮与保护深圳及周边地区文化遗产,目前已完成了对30余座红色建筑的调查、评估、规划、设计、修缮和监理等工作,并对部分红色建筑进行了活化利用,包括宝安县第一次党员代表大会旧址(素白陈公祠)、新昇齐楼、省港大罢工委员会接待站旧址(思月书院)、第一届宝安县委宝安农民自卫军模范训练班旧址(郑氏宗祠)、水源世居等。

  “修缮过程中最重要的难点是‘最小干预’,既要保护建筑构件,也要保留原貌特点。”曹伟介绍说。

  古建筑的每一块砖都是历史,是无法再生的人文资源。文保所通过将传统工艺与现代数字化技术相结合,利用航空摄影测量和三维激光扫描技术,获取从宏观到微观的精确三维数据,进行精细化3D建模还原和关键信息提取,力求对每一座文物修缮都做到“最小干预”,保留建筑原始的风貌。

  深圳市公布的不可移动文物共有1000多处,曹伟本人前前后后参与调研和修缮保护的有近百处,为深圳市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奉献专业能力和水平。

  古建筑相对于房地产市场算是冷门行业,谈到为何加入古建筑保护行列,曹伟表示,“山西是中国古建筑大省,我们学院很重视古建筑学,为我打下扎实的建筑学基础,并对古建筑产生浓厚的兴趣。”享有“中国古代建筑博物馆”之美誉的山西是我国现存各类古建筑最多的省份,共计4万余处,上迄唐代,下至民国,构成我国建筑史上品质超群、蔚为壮观的标本体系。学校严格规范的建筑学教育和山西丰富的传统建筑范例给他打下坚实的古建筑保护专业基础。

  2006年,曹伟大学毕业后来到深圳并加入深圳工勘,正式成为一名古建筑规划设计师,开始了他的古建筑修缮之路,这路一走就是15年。

  多年的学习与实践,让曹伟对深圳地区文物,特别是不可移动文物的古建筑保护颇有心得。他表示,不可移动文物的古建筑不同于可移动文物,可移动文物一般不会再使用,大多成为展览品或藏品,但古建筑长期不使用,没有人气,无人打理,更不利于保护。因此,活化利用才是对古建筑最好的保护,让古建筑成为现代人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让更多人探访及了解它。

  新昇齐楼成为曹伟的“试点”。新昇齐楼,由爱国华侨捐资修建于1932年,位于深圳市龙岗区龙城街道盛平社区官新合村,宛如遗世独立的南方佳人,隐匿在深圳这座大都市的繁华深处。抗日战争中,它保护过全村老少,充当过东纵游击队的抗日据点,斑驳的墙壁上至今还留着红色的“打倒日寇,保卫和平”等字迹。

  然而跟许多老建筑一样,无人居住之后,曾一度沦为废品回收站,成为让周边居民嫌弃的场所,险些在城市化的进程中被拆毁。

  2012年,新昇齐楼被确定为龙岗区不可移动文物点。为保护新昇齐楼,龙岗区文物部门、龙城街道优选、引进深圳工勘文化遗产保护工程中心(即现在的“文保所”),对它进行保护和活化利用,曹伟亲自规划、设计、施工和后期运营管理。

  “炮楼浓缩了祖先的智慧,如果废了,很可惜。”曹伟介绍说,新昇齐楼项目属于活化利用性质,具体以博物馆陈列、展示等形式展现,其定位为“现状修整、全面保养、局部复原”。

  作为深圳第一个自主保护与活化利用的不可移动文物,深圳工勘以“不改变文物原状、保护建筑的原真性”为指导思想,在遵循“原结构、原材料、原工艺、原形制”的原则上,积极挖掘和传承传统工艺。

  “材料,是修缮最大的难度。”曹伟表示,为了尽量还原建筑的面貌,他们使用的全都是杉木,一根就需要200多元。“寻找类似的瓦片更难,找了20多天才在广州找到,现在能够懂得岭南工艺的师傅已经很少了,一片瓦就要几块钱。”

  在恢复古建筑三合土的过程中,深圳工勘既坚持传统又提高效率。同时,在创新方面积极主导和参与文物的活化利用,使文物在“延年益寿”的同时,创造更大的社会、生态和经济价值。

  历经近2年的修缮设计和后期活化利用,目前,新昇齐楼已成为深圳市古迹保护协会龙岗会址,并做部分客家民俗展示。老炮楼敞开大门迎接八方来客,成为龙岗区第一例“活化利用”的成功典范,被龙岗区电视台、《深圳侨报》、《大公报》、《深圳晚报》等专访报道,并作为试点和亮点在深圳市文物保护工作会议上进行推荐和交流,为深圳文化遗产保护与活化利用注入新的使命和力量。

  历经岁月的洗礼和沉淀,每一件存下来的古建筑都弥足珍贵。保护和传承古建筑,是历史托付于我们的重要使命。

  曹伟认为,保护古建筑不是简单“修旧如旧”,而是始终坚守对古人智慧和传统艺术的敬重,在不断钻研和创新中前行。

  近年来,深圳工勘秉承匠心,对工程项目施工质量精益求精,力争成为古建筑、文物保护工程领域的优良企业,参与了深圳市绝大多数国家级保护文物、省级保护文物、市级保护文物的项目,乡贤祠、石厦碉楼、天后博物馆、文武帝宫、陈氏宗祠、烟桥故居等文物保护单位均有它的身影。此外,企业在促进有关部门保护和活化利用不可移动文物、充分的发挥历史背景和文化遗产社会文化效益等方面也做了大量工作,对促进“双区”文化遗产保护具有积极的作用,得到社会和政府的高度认可和赞赏。

  古建筑的修缮只是一种手段,人的保护意识最重要。“如何让改革开放最前沿的城市留下记忆,让先行示范区的人们记住乡愁,需要全社会来呼吁。”作为深圳市人大代表,曹伟积极献言献策,其中2019年作为领衔代表组织部分省市人大代表调研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龙津石塔,并主持召开了《深圳市文化遗产保护座谈会》、建议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黄默堂墓申报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呼吁社会关注和保护文化遗产,曾先后荣获“深圳市五一劳动奖章”、“广东省第七届优秀工程检验测试监测优秀奖”、“广东省文化遗产保护优秀人物”、“深圳市优秀工程勘测考察设计三等奖”等荣誉称号。

  匠心修缮,以“技艺”传承“记忆”。“这个房子就像一个有生命的东西,它可能生病了,你对它的认识越清楚,你才能把它的病因找到,并且给它开一个比较好的方子,让它延年益寿。”曹伟把古建筑修缮工作比喻为“开方治病”,一座座曾经辉煌的古建筑,正是在以曹伟为缩影的这样一群匠者精雕细琢下,回归新时代,散发新光芒。

  城市历史背景和文化遗存是前人智慧的积淀,是城市内涵、品质、特色的重要标志。深圳工勘将继续秉承“最小干预”的原则,以匠心为魂,提高技术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丰富保护形式,以更好地加强历史背景和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为国家的民间传统文化事业做贡献,让文物保护事业得以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