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西南州扎实推进区域中心城市建设
- 2025-01-04 15:47:11|
- >产品中心
2024年1月27日,省委书记徐麟在参加黔西南代表团审议时指出,“要发挥区位优势强城市,打造黔滇桂结合部区域中心城市,扎实抓好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黔西南州地处滇黔桂三省区结合部,具有“三省通衢”的区位优势,围绕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新型城镇化暨“强省会”以及做大市(州)中心城市有关工作部署,明确“康养胜地、人文兴义”城市定位,着力将兴义市打造成为黔滇桂结合部区域中心城市、国际一流旅游城市、贵州西部新兴起的产业集群地,新型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
(一)强化城市空间规划,中心城市地位凸显。坚持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大力实施“强中心城区”行动,慢慢地加强城镇人口承载力、内需带动力、发展竞争力。兴义市围绕州委、州政府强中心城区部署要求,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地布局、适度超前、安全可靠的原则,一直在优化城市发展空间规划,强化城区核心带动作用,慢慢地增加产城互补、产城互动机制建设,中心城市对其他城镇的辐射带动作用有效增强。
(二)强化城市品质提升,城镇化率慢慢地提高。大力实施城市更新行动,积极地推进宜居城市、绿色城市、韧性城市、智慧城市、人文城市建设,构建高质量城市发展体系。兴义市围绕增强城市核心功能,科学布局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提升主城片区综合服务与特色功能,增强集聚配置和服务辐射高端资源要素能力,逐步的提升公共服务品质,对老城空间进行重塑与提升,提高城市道路网络连通性和可达性,打造绿色生态城市,推进城市景观绿地、湿地公园提质改造,用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基地创建成果,高标准推进国家森林城市、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无废城市”建设,促进人口就地就近城镇化。2023年,全州非流动人口城镇化率为49.04%;兴义市非流动人口城镇化率提高到64.68%,高于全省中等水准11.53个百分点。
(三)强化城乡深层次地融合,城镇经济量质提升。不断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突出城乡统筹,推动城乡协调发展。兴义市树立城乡一盘棋理念,建立以区域中心城市引领区域发展新模式,促进城乡产业协调互助发展,乡村振兴与城镇化“双轮驱动”,创建特色小镇,积极打造集聚特色产业的创新创业生态圈、城乡产业协同发展先行区等,加强完善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构建全民覆盖、普惠共享、城乡一体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2023年,兴义市地区生产总值完成622.46亿元,其中一、二、三产增加值分别完成69.69亿元、219.47亿元、333.3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357.13亿元;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43975元、18370元,增长3.9%、7.9%,综合经济实力排中国西部百强县市第20位。
(四)强化城市品牌塑造,城市首位度有效提升。聚焦“康养胜地、人文兴义”城市定位,以打造国际一流山地旅游目的地和国内一流度假康养目的地为载体,加快城市人口导入,围绕国际山地旅游暨户外运动大会、“中国美丽乡村·万峰林峰会”及系列马拉松赛事加强宣传推介,城市品牌塑造取得积极成效。兴义市积极发挥州府所在地,全州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作用,在人口承载力、辐射带动力、发展竞争力上示范引领,两次入围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中注重“内外兼修”,一方面注重市民文明素质的提升,另一方面注重城市环境的改造,塑造“崇德向善、文化厚重、生态宜居、人民满意”的城市环境;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聚焦资源、客源、服务三大要素,积极地推进万峰林AAAAA级景区创建,加快推进旅游业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奋力打造国际一流旅游城市;在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工作中,大力开展市容市貌、道路交互与通行、农贸市场、城乡环境、六小行业等多项重点整治,实施绿化、畅通、生态、景观等多项工程,促进了创建工作的扎实有效开展。近年来,兴义市获得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全国新能源示范城市、中国最佳休闲旅游城市、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先进集体等荣誉。
(一)总实力不强。与曲靖市麒麟区、六盘水市盘州市等周边城市相比,兴义在地区生产总值和增速上还有差距。其中,2023年曲靖市麒麟区(不包含曲靖经开区)地区生产总值为939.6亿元;六盘水市盘州市地区生产总值683.8亿元;兴义全市全区生产总值仅622.46亿元。兴义“四化”处于发展阶段,工业园区承载力有待提升,产业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缓慢,开发区产业支撑作用还不够明显,市场主体特别是公司数相对较少,产业规模总体偏小,重点项目较少,产业集群效应不明显,产城融合程度还不高。当前,兴义三次产业体系比为11.2:35.3:53.5,从三次产业行业结构占比来看,产业体系处在较为合理区间,但属于未经过高度工业化的“321”结构,且第三产业行业带动不明显,依旧是以批发、零售和其他服务业等传统服务业为主导,中介组织、功能齐全的服务机构和品位较高的大中型中转市场偏少。工业结构相对单一,工业以现代能源、现代化工、特色轻工、健康医药等为主,整体上缺少高度机械化、电气化、精密化和自动化的高精技术企业,产业体系多元化投入不足,产业链条多数处在前端或中端,深加工能力整体不足,缺乏上市公司、龙头带动力强的企业,与工业经济发达地区相比还有一定差距。
(二)辐射带动不够。地处黔滇桂三省(区)结合部的兴义,是全省唯一没有通高铁的州府城市,仅有一条在建的盘兴铁路,预计要到2025年底建成,且仅能接入沪昆高铁,制约黔西南融入粤港澳大湾区、西部陆海新通道等战略。目前,全国许多城市都提出实施“强中心城市”,区域性竞争从城市竞争向以都市圈或城市群和产业链为主体的竞争升级,兴义市周边曲靖市、六盘水市、百色市等城市凭借区位优势、基础优势等对资源的拦截效应越来越明显。随着周边毗邻城市新型城镇化步伐不断加快,城市规模不断壮大,兴义市城镇化要素聚集面临外部竞争压力将不断增大。同时,外贸对经济发展贡献较小,2023年全市外贸进出口总额为3.15亿元,2023年百色市右江区外贸进出口总额为14.8亿元,曲靖市麒麟区外贸进出口总额9.6亿元,相比较兴义市对外经济还有差距。
(三)优势转化不优。目前,在贵州9个地(州)中,黔西南州还没有AAAAA级景区,缺乏AAAAA级景区作为强力支撑,黄金旅游线路缺少包装打造,文旅产业配套设施不够完善,对旅客的吸引力和旅游外在影响力不够强。没有充分将“中国四季康养之都”名片转化为优势旅游资源。资源优势没有充分转化为发展优势,乡村旅游资源开发还处于初级层次,缺少社会资本注入和更高层级成熟开发理念引导,生态文化旅游资源转化能力弱,文旅产品及服务还未能形成优势产业。旅游资源开发还处于初级层次,缺少社会资本注入和更高层级成熟开发理念引导,康养旅游资源转化能力弱,文旅产品及服务还未能形成优势产业。优良旅游资源助力城市提升、人居提质的效果不明显,房地产等行业亟待依托生态优势、气候优势、旅游资源,向康养地产、文旅地产、高端地产更新迭代。
(四)城市品牌不响。兴义市在推动城市品牌传播方面,多以政府部门为主导,未能将市民动员起来,忽视了公众的需求和感受,公众参与度不高,公众在城市品牌建设中的作用未能得到充分的发挥,缺乏有效的公众参与机制;在推动“康养胜地、人文兴义”建设上没有很好挖掘地方特色资源,对“天文、地文、人文”方面的优势挖掘、包装、推介不够,缺乏个性和特色,和很多城市具有同质化,缺乏竞争优势;没有很好发挥“中国四季康养之都”名片效应,城市品牌建设缺少规划引领,没形成城市品牌管理长效机制。
(一)紧扣发展定位,优化中心城市布局。一是优化城市总体设计。逐步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合理划定城市发展布局,优化用地功能,配置特色商业街区和公共活动场地,合理增补运动场、公园、广场等公共场地。遵循功能分区、动静分离的原则,重点推进中心城区功能区的分区建设。推进各功能区的差异化发展,提升核心区的商务、金融、文化、教育、休闲娱乐等功能,增强城区的辐射带动能力。二是全方面提升区域中心城市综合竞争力。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以推动高水平发展为主题,把“四新”主目标落实到“四化”主抓手上,大力推动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旅游产业化四个轮子一起转,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推动主导产业、优势产业、新兴起的产业加快发展,提升产业能级。三是快速推进城市更新。逐步优化城市更新专项规划,注重存量改造、有机更新。快速推进老旧小区、棚户区、老旧厂区、老旧街区、城中村改造,摒弃大拆大建的改造模式,在城市生态功能、城市路网结构、城市特色风貌等方面优化提升,在补齐设施短板、完善公共服务、增强安全韧性等方面“以缺定补”。按照渐进式、微改造的要求,分期分步推进城市更新。四是完善综合交通体系。以“畅通、便捷、高效”为目标,完善城市交通基础设施,推进交通网络的立体化、智能化建设。打通城区“断头路”,优化交通微循环,加快实施市内主干道和快速通道的升级改造,提高中心城区通行效率,提升城市交通的通达性与便捷性。积极探索发展智慧交通,推动智能信号控制管理系统、智慧停车等项目落地,提升交通管理效率,减少交通拥堵,改善市民出行体验。
(二)围绕价值取向,提升中心城市品位。一是完善基础设施配套。完善供水供电供气等市政基础设施,加强公共消防、人防设施以及防灾避险场所等设施建设,推进充电基础设施、排水防涝设施、城市停车设施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完善城市配套功能。对老城空间进行重塑与提升,保留老城记忆、传承历史文脉,推进黄草、下五屯等片区城市更新项目建设,在住宅集中的区域,合理地布局商业和大型活动空间,公共活动以游憩、散步、休息等功能为主,避免噪声对居住功能的干扰。在城市生态功能、城市路网结构、城市特色风貌等方面优化提升。推进城市更新和改造,注意保护好历史背景和文化和老城风貌,留住历史记忆、地域特点、民族特色,推动街心花园、老城街创建省级历史背景和文化街区。二是坚持绿色发展,建设宜居之城。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深化健康城市建设,提升城市生态环境质量。逐步加强湿地公园、城市绿地、生态廊道的建设与管理,增加城市绿化覆盖率,打造蓝绿交织的生态空间。做好城区主要街路、公园广场绿植花卉养护,为城市添彩增色,积极倡导绿色建筑、低碳生活,推动城市向绿色、低碳、可持续方向发展。三是提升城市治理水平。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上的水准,修改完善城市管理标准,研究制定中心城区精细化管理标准和操作规范,充分用好天网工程、生物特征识别、遥感卫星、BIM等技术,对城市的交通管理、社会治安、环境污染、规划建设等进行监测,依托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5G高速移动网络等数字技术打造城市治理云数据监测分析平台,对中心城区进行精细化管理,对数据来进行细化分析。推进城市排水、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全力推进城镇污水管网提档升级和污水处理厂提质扩容,创建“无废”城市。加强水体治理与修复,提升城市防洪排涝能力,保障城市生态安全。
(三)立足比较优势,推进城乡深层次地融合。一是加快推进产城融合发展。坚持以城聚产、以产兴城、产城融合,打造以生活居住为主的宜居宜游兴义主城区、以产业带动为主的产城融合黔西南高新区。以特色产业为基础、园区建设为平台,加快升级传统产业,做强优势产业,做精特色产业,加强跨区域联动和全产业链对接,促进全市全区产业布局向着结构更优化、优势更彰显、区域更协调的方向发展。加快推进重点物流产业园项目建设,打造大型商场商圈,形成若干具有竞争力的大型零售商、批发商、物流服务商集群发展,着力打造黔滇桂三省(区)结合部的商贸物流中心。二是全力提振消费经济。坚持“因地制宜、主题突出、合理地布局、业态丰富”的原则,积极培育消费新业态、新场景,规范传统商业布局,强化零售、餐饮服务配套,快速推进马岭河湿地公园、街心花园、万峰林景区三大消费集聚区提质升级,盘活大佛坊城市商圈,不断激发消费活力。大力提升消费供给质量,丰富消费场景、释放消费潜力,全力发展“度假经济”“夜间经济”“首店经济”“周末经济”,在创新城镇消费模式、升级消费场景上下更大功夫。优化城镇消费环境,严厉打击各类制售伪劣、强买强卖等违法犯罪活动,全力营造让居民放心、安心的消费大环境,为“强中心城区”行动提供内需驱动。三是优化提升服务供给。立足比较优势和产业基础发展壮大服务业,不断壮大城镇服务经济,聚焦“资源、客源、服务”三大要素,发挥“一城八景”独特优势,精心谋划旅游宣传推介方案,依托旅游业发展,全力发展路跑产业,发挥“冬季不冷”优势,积极地推进“暖冬游、早春游”,着力提升“吃、住、行、游、购、娱”全要素服务水平,实现淡季不淡、旺季更旺,实现重大节假日旅游人次和旅游综合收入双提升。
(四)强化对外开放,持续擦亮城市品牌。一是提升城市文明程度。全力提升市容市貌,推进城市绿化、美化、亮化工程。拿出更大力度和有效举措,精心设计载体,深入开展文明创建、志愿服务、文明传递、共建共享和创建宣传等活动,引导群众广泛参与到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中来,搭好让群众便于参与、乐于参与的舞台,形成良好创建态势和格局。扎实做好组织发动工作,引导各行各业参与和支持创建文明城市,为城市提升注入文明活力。二是不断的提高产业竞争力。规划建设大型综合物流基地和现代物流园,全力发展铁路综合物流,培育发展航空物流及配送物流,加快引进培育一批物流公司,推动商贸流通、批发零售、餐饮住宿等业态全面升级。鼓励企业未来的发展“海外仓”“口岸中转仓”项目,助推茶叶、薏仁米等农特产品和新能源电池及材料等出口。组织企业利用进博会、服贸会、广交会等境内外各类展会,推动更多产品走向国际市场,大力培育高新技术企业,推动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层次地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三是不断强化对外开放。针对港澳台、东南亚、日韩、欧美等客源,用好国际山地旅游暨户外运动大会等重大平台,借助盛大的旅游活动,强化旅游线下国际宣传,拓展机会市场。加快推进重点物流产业园项目建设,形成若干具有竞争力的大型零售商、批发商、物流服务商集群发展,着力打造三省(区)结合部的商贸物流中心。推动土地、资本、劳动力等传统生产要素进行交互、联动、融合,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提升区域对外竞争力。全力发展外向型经济,不断开拓全国乃至东南亚市场,做响贵州菜心、万峰生态鱼、七舍茶、兴义小黄牛等特色农产品品牌。四是培育打造城市独特IP。坚持围绕万峰林创建AAAAA级景区,承办好国际山地旅游暨户外运动大会,打造国际山地旅游目的地,不断巩固“油菜花开得最早的地方”这一地域标志,丰富发展兴义万峰林民宿品牌,全力发展路跑产业,坚持以“万峰林马拉松”为龙头,结合山地户外运动资源、特点,打造、打响以“万峰林马拉松”为龙头的“四季路跑基地”赛事品牌,不断丰富路跑产业新业态。